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1-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 第17-19页 |
四、资料来源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西教入闽:鼎革之世背景下的福音东传 | 第21-51页 |
第一节 明清之际福建的社会、文化状况 | 第21-33页 |
一、山海形胜的地缘政治 | 第21-25页 |
二、朱子理学在福建的发展 | 第25-27页 |
三、诗文酬唱的文化风气 | 第27-30页 |
四、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 | 第30-33页 |
第二节 开教八闽:艾儒略在福建的传教活动 | 第33-42页 |
一、先声夺人:艾儒略顺利进入福建社会 | 第33-36页 |
二、足迹遍八闽:艾儒略与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播 | 第36-39页 |
三、因人成己:艾儒略对适应性策略的完善与创新 | 第39-42页 |
第三节 下层路线:天主教在闽东地区的传播 | 第42-48页 |
一、多明我会开教闽东 | 第42-45页 |
二、礼仪之争在福安的爆发 | 第45-46页 |
三、清廷禁教与民间反教事件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三章 护教与斥教:福建士大夫与西教及西学的思想纠葛 | 第51-87页 |
第一节 奉教、护教士大夫接纳的声音 | 第51-72页 |
一、“天”“儒”相印的思想 | 第52-62页 |
二、“儒学通天”思想 | 第62-66页 |
三、西技补益思想 | 第66-69页 |
四、天学适儒、补儒和超儒思想 | 第69-72页 |
第二节 反教人士排斥的思想 | 第72-84页 |
一、以黄贞为代表的“辟邪”思想 | 第73-76页 |
二、官方人士的反教思路 | 第76-81页 |
三、其他闽籍士大夫群体的斥教思想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四章 “三山论学”:福建士大夫与“西来孔子”的思想对话 | 第87-109页 |
第一节 “三山论学”:耶儒之间的一次和平对话 | 第87-93页 |
一、初试牛刀:艾儒略在福州士大夫群体中引发的震动 | 第87-89页 |
二、“三山论学”:耶、儒思想的大交锋与大撞击 | 第89-93页 |
第二节 谈“耶”论“儒”:《三山论学》文本及思想分析 | 第93-106页 |
一、耶佛之辩 | 第94-96页 |
二、理气与太极思想之辩 | 第96-98页 |
三、人性善恶与天主赏罚之辩 | 第98-103页 |
四、灵魂身后与天堂地狱之辩 | 第103-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五章 破邪与禁抑:福建反教士人群体的思想理路 | 第109-135页 |
第一节 反教官员与“华夷之防” | 第109-118页 |
一、明末反教官员文告的“华夷对立观” | 第109-112页 |
二、清初禁教与官方人士的反教思路 | 第112-115页 |
三、官府官员反教思路的原因分析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反教文人与“正邪之辨” | 第118-126页 |
一、反教文人的群体特征 | 第118-120页 |
二、文人士大夫反教的基本理路 | 第120-126页 |
第三节 反教僧侣的“卫道之心” | 第126-134页 |
一、佛耶的思想对立 | 第126-129页 |
二、反教僧侣的批判理路 | 第129-132页 |
三、未交叉的平行线:“佛”“耶”对话的缺失 | 第132-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六章 正邪之间: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博弈的环境与思想内涵 | 第135-151页 |
第一节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较劲与博弈的时代契机 | 第135-139页 |
一、晚明政局与士大夫对“救世良方”西学之探讨 | 第135-136页 |
二、清初宫廷与西教及西学之间的张力 | 第136-138页 |
三、反教声浪与西教的逆境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较劲与博弈的社会土壤 | 第139-142页 |
一、西教东传与福建士大夫阵营的分野 | 第139-141页 |
二、宗族力量与中西文化较劲与博弈的现场 | 第141-142页 |
第三节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博弈的思想史意涵 | 第142-149页 |
一、西方抑或东方?:“华夷对立”的民族情绪与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观 | 第142-143页 |
二、“本土”与“外来”文化的思想交锋:文人结社酬酢活动及其与西学的互动 | 第143-145页 |
三、实学思潮背景下“经世”思想与“天学”的较劲 | 第145-147页 |
四、耶儒同源与诸说调和的博弈 | 第147-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结语 | 第151-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
个人简历 | 第171-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