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1929.1-1934.10)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8页
目录第8-12页
绪论第12-24页
    一、选题意义第12-13页
    二、研究综述第13-21页
    三、研究思路第21-22页
    四、研究方法第22页
    五、创新之处第22-24页
第一章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概述第24-54页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第24-37页
        一、中央苏区第24-26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26-31页
        三、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1-35页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的关系第35-37页
    第二节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渊源第37-41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众化的相关论述第37-40页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第40-41页
    第三节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因分析第41-48页
        一、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动因第41-43页
        二、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动因第43-46页
        三、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动因第46-48页
    第四节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点第48-54页
        一、内容具有鲜明阶级性和强烈革命性第48-49页
        二、主体具有高度组织性与广泛群众性第49-50页
        三、形式具有丰富多样性和很强实践性第50-52页
        四、进程具有异常艰难性和激烈斗争性第52-54页
第二章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第54-76页
    第一节 全方位的理论教育第54-61页
        一、重视加强红军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解认同第54-55页
        二、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渗透第55-58页
        三、着力抓好干部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第58-59页
        四、广泛开展社会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推广普及第59-61页
    第二节 多样化的舆论宣传第61-72页
        一、以报刊杂志为依托,传播马克思主义第61-64页
        二、以标语口号为媒介,宣传马克思主义第64-67页
        三、以文学艺术为载体,普及马克思主义第67-72页
    第三节 深入性的情感动员第72-76页
        一、有“情”传播,激起受众的情感共鸣第72-73页
        二、重视情感体验,促进马克思主义内化第73-74页
        三、渗透日常生活,满足受众的情感诉求第74-76页
第三章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第76-104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实现群众利益相结合第76-86页
        一、开展土地革命,实现群众的经济利益第76-80页
        二、实施民主新政,实现群众的政治利益第80-83页
        三、发展文化教育,实现群众的文化利益第83-86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第86-93页
        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第86-88页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第88-90页
        三、注重党的作风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纽带第90-93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坚持调查研究相结合第93-96页
        一、坚持调查研究以了解社情民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第93-94页
        二、坚持调查研究以作出正确决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第94-95页
        三、坚持调查研究以密切党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法宝第95-96页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克服“左”倾错误相结合第96-104页
        一、“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的推行及影响第96-98页
        二、“左”倾错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危害第98-99页
        三、与“左”倾错误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99-104页
第四章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评价第104-120页
    第一节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成效第104-107页
        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认同第104-105页
        二、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第105页
        三、有力地支援了反“围剿”战争第105-107页
    第二节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价值第107-113页
        一、助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107-109页
        二、积累了宝贵的大众化经验教训第109-110页
        三、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第110-113页
    第三节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局限第113-120页
        一、从整体来看党在思想上和理论上不够成熟第114-115页
        二、“左”倾教条主义影响了大众化的顺利推进第115-117页
        三、难以摆脱共产国际指导和苏联经验的消极影响第117-120页
第五章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第120-150页
    第一节 树立正确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第120-127页
        一、科学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念第120-123页
        二、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念第123-125页
        三、以真心诚意的态度对待大众的理念第125-127页
    第二节 贯彻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第127-139页
        一、理解群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民意”第128-131页
        二、唤起群众:开展群众宣传教育,发出“民声”第131-134页
        三、满足群众:切合群众实际需要,体现“民生”第134-138页
        四、激发群众:尊重群众自主创造,彰显“民本”第138-139页
    第三节 整合社会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选择第139-144页
        一、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第140-142页
        二、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第142-143页
        三、发挥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第143-144页
    第四节 回应各种社会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第144-150页
        一、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冲击第145-147页
        二、在积极回应各种社会思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147-150页
结语第150-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68-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个人简历第172-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等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下一篇: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在福建的博弈--以文人群体对天主教的认知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