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第三节 论文框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第三章 《浮生六记》及其英译本介绍 | 第17-21页 |
第一节 《浮生六记》及其作者介绍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浮生六记》英译本及其译者介绍 | 第18-21页 |
一、林语堂译本 | 第18-19页 |
二、桑德斯译本 | 第19页 |
三、小结 | 第19-21页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21-29页 |
第一节 顺应理论介绍 | 第21-23页 |
一、语言使用是语言选择的过程 | 第21页 |
二、语言的三个特性 | 第21-22页 |
三、顺应论的四个分析维度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顺应论与比喻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语境相关成分的顺应与翻译 | 第24-27页 |
一、语言语境顺应下的翻译 | 第25-27页 |
二、交际语境顺应下的翻译 | 第2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五章 顺应论视角下《浮生六记》英译本比喻翻译对比 | 第29-57页 |
第一节 《浮生六记》比喻特点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从语言语境顺应对比《浮生六记》比喻翻译 | 第31-41页 |
一、顺应篇内衔接 | 第31-36页 |
二、顺应句子排列顺序 | 第36-38页 |
三、体载层面上的顺应 | 第38-41页 |
第三节 从交际语境顺应对比《浮生六记》比喻翻译 | 第41-57页 |
一、物理世界的顺应 | 第42-45页 |
二、社交世界的顺应 | 第45-53页 |
三、心智世界的顺应 | 第53-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