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油脂概述 | 第13-17页 |
1.2.1 油脂的定义与组成 | 第13页 |
1.2.2 脂肪酸的分类 | 第13-17页 |
1.2.3 油脂的衍生物 | 第17页 |
1.3 利用油脂制备液体燃料油的方法 | 第17-27页 |
1.3.1 直接混合法 | 第18页 |
1.3.2 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 | 第18-21页 |
1.3.3 催化加氢 | 第21-22页 |
1.3.4 热化学法 | 第22-26页 |
1.3.5 其他的利用方法 | 第26-27页 |
1.4 熔融碱的特征 | 第27页 |
1.5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29-36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 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 第30-32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2.2.2 制皂步骤 | 第31页 |
2.2.3 裂解操作步骤 | 第31-32页 |
2.3 热重红外分析联用实验 | 第32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32页 |
2.3.2 操作步骤 | 第32页 |
2.4 产物分析方法 | 第32-36页 |
2.4.1 液体产物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2.4.2 气体产物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熔融碱裂解脂肪酸钠盐制备烃类液体燃料 | 第36-50页 |
3.1 硬脂酸钠热重分析 | 第36-37页 |
3.2 熔融碱裂解硬脂酸钠条件的优化 | 第37-42页 |
3.2.1 温度对硬脂酸钠裂解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2 载气流速对硬脂酸钠裂解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进料速率对硬脂酸钠裂解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 熔融碱裂解硬脂酸钠液体产物组成分析 | 第42-44页 |
3.4 熔融碱裂解硬脂酸钠气体产物组成分析 | 第44-45页 |
3.5 熔融碱对脂肪酸盐裂解的作用 | 第45-48页 |
3.5.1 硬脂酸钠直接裂解 | 第45-47页 |
3.5.2 熔融碱的作用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熔融碱裂解油脂皂化产物制备烃类液体燃料油 | 第50-61页 |
4.1 油脂中脂肪酸含量的分析 | 第50-52页 |
4.1.1 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4.1.2 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4.2 油脂及皂化产物裂解所得液体产物元素分析 | 第52-53页 |
4.2.1 油脂元素分析 | 第52页 |
4.2.2 熔融碱裂解液体元素分析 | 第52-53页 |
4.3 熔融碱裂解油脂皂化产物的脱氧率 | 第53-54页 |
4.4 熔融碱裂解油脂皂化产物液体产物分析 | 第54-58页 |
4.4.1 液体产物得率 | 第54页 |
4.4.2 液体产物组成及其碳链分布 | 第54-58页 |
4.5 熔融碱裂解乌桕梓油皂化产物的机理推断 | 第58-59页 |
4.6 液体产物性能分析 | 第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熔融碱催化裂解大豆油与甘油混合物制备烃类液体燃料油 | 第61-72页 |
5.1 进料速率对大豆油裂解的影响 | 第61-63页 |
5.2 熔融碱裂解大豆油与甘油的混合物 | 第63-65页 |
5.3 不同催化剂对熔融碱裂解大豆油与甘油混合物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热重红外联用对熔融碱裂解大豆油(或混合物)特性的研究 | 第66-70页 |
5.4.1 升温速率对裂解曲线的影响 | 第66-68页 |
5.4.2 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68-69页 |
5.4.3 红外谱图分析及熔融碱裂解大豆油机理的推断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创新点 | 第73页 |
6.3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