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3-14页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破碎力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液压圆锥破碎机整机有限元模型 | 第22-33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液压圆锥破碎机设备简介 | 第22-25页 |
2.2.1 设备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2.2 设备主要组件 | 第23-25页 |
2.3 有限元模型简化及单元类型选择 | 第25-28页 |
2.3.1 有限元模型简化及单元选择相关原则 | 第25-26页 |
2.3.2 各组件模型简化 | 第26-27页 |
2.3.3 整机模型网格划分 | 第27-28页 |
2.4 破碎机整机有限元模型 | 第28-31页 |
2.4.1 边界条件 | 第28-29页 |
2.4.2 液压缸预紧力 | 第29页 |
2.4.3 部件间接触或胶粘连接 | 第29-30页 |
2.4.4 有限元模型质量属性检验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分析及处理 | 第33-47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振动信号采集 | 第34-36页 |
3.2.1 传感器测点布置 | 第34-35页 |
3.2.2 信号采集系统 | 第35页 |
3.2.3 不同工况下加速度信号采集 | 第35-36页 |
3.3 加速度信号分析 | 第36-42页 |
3.3.1 基于轮次法的信号平稳性检验及结果 | 第36-40页 |
3.3.2 基于STFT法的信号时频分析及结果 | 第40-42页 |
3.4 加速度信号数字滤波 | 第42-45页 |
3.4.1 数字滤波的频域方法 | 第42-43页 |
3.4.2 带通滤波结果 | 第43-45页 |
3.5 振动信号时域处理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液压圆锥破碎机破碎力时域信号识别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破碎力求解相关理论 | 第47-49页 |
4.3 破碎力时域信号识别 | 第49-52页 |
4.3.1 破碎力识别原理 | 第49-50页 |
4.3.2 不同工况下破碎力识别结果统计 | 第50-52页 |
4.4 破碎力计算公式推导 | 第52页 |
4.5 破碎力时域信号及结果对比验证 | 第52-54页 |
4.5.1 破碎力时域信号 | 第52-53页 |
4.5.2 破碎力识别结果验证 | 第53-54页 |
4.6 系统运动特性判断 | 第54-57页 |
4.6.1 静态分析与瞬态动力学分析相关理论 | 第54-55页 |
4.6.2 静态分析与瞬态动力学分析结果对比 | 第55-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基于整机分析的液压圆锥破碎机关键件结构优化 | 第59-83页 |
5.1 引言 | 第59-60页 |
5.2 响应面方法 | 第60-65页 |
5.2.1 响应面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60-62页 |
5.2.2 试验设计方法 | 第62-64页 |
5.2.3 响应面建模方法的评价指标 | 第64-65页 |
5.3 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第65-70页 |
5.3.1 结构优化设计流程 | 第65页 |
5.3.2 结构优化问题的建模 | 第65-66页 |
5.3.3 优化设计算法 | 第66-70页 |
5.4 动锥部分隐式非线性分析 | 第70-73页 |
5.4.1 接触非线性问题的描述 | 第70-71页 |
5.4.2 接触非线性问题的数值解法 | 第71-72页 |
5.4.3 关键零部件主轴衬套和偏心衬套仿真分析结果 | 第72-73页 |
5.5 关键零部件结构优化 | 第73-79页 |
5.5.1 优化设计过程 | 第74页 |
5.5.2 主轴衬套结构优化设计结果及验证 | 第74-76页 |
5.5.3 偏心衬套结构优化设计结果及验证 | 第76-79页 |
5.6 结构多目标优化 | 第79-81页 |
5.6.1 多目标优化设计理论及方法 | 第79-80页 |
5.6.2 多目标优化结果 | 第80-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83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附件1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