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体育理论论文--体育基础科学论文--运动生物力学论文

不同运动形式下膝、踝关节主要屈伸肌群表面肌电(sEMG)的对比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10-11页
    1.1 选题依据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2 文献综述第11-17页
    2.1 表面肌电简介第11-12页
    2.2 表面肌电的应用研究概况第12-13页
    2.3 等速运动的概念及等速仪器的发展第13-14页
    2.4 等速运动测试系统的应用第14-15页
    2.5 等速和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在跳深与纵跳运动中的应用第15-17页
        2.5.1 等速和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在跳深运动中的应用第15-16页
        2.5.2 等速和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在纵跳运动中的应用第16-17页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17-23页
    3.1 研究对象第17页
    3.2 研究方法第17-23页
        3.2.1 文献资料法第17页
        3.2.2 专家访谈法第17页
        3.2.3 实验法第17-22页
        3.2.4 数理统计法第22-23页
4 研究结果第23-36页
    4.1 踝关节肌肉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的sEMG特征研究第23-26页
        4.1.1 踝关节屈伸肌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原始肌电最大值比较第24-25页
        4.1.2 踝关节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屈伸肌iEMG值比较第25页
        4.1.3 踝关节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屈伸肌RMS值比较第25-26页
    4.2 膝关节肌肉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的sEMG特征研究第26-29页
        4.2.1 膝关节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原始肌电最大值比较第27-28页
        4.2.2 膝关节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屈伸肌iEMG值比较第28页
        4.2.3 膝关节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屈伸肌RMS值比较第28-29页
    4.3 跳深时下肢肌肉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第29-31页
        4.3.1 跳深时踝关节所测肌肉表面积分肌电值的变化特征第29-30页
        4.3.2 跳深时踝关节所测肌肉的RMS变化特征第30页
        4.3.3 跳深时膝关节所测肌肉表面积分肌电值的变化特征第30-31页
        4.3.4 跳深时膝关节所测肌肉的RMS变化特征第31页
    4.4 纵跳时下肢肌肉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第31-33页
        4.4.1 纵跳时踝关节所测肌肉原始肌电最大值的变化特征第31页
        4.4.2 纵跳时踝关节所测肌肉表面积分肌电值的变化特征第31-32页
        4.4.3 纵跳时踝关节所测肌肉RMS的变化特征第32页
        4.4.4 纵跳时膝关节所测肌肉原始肌电最大值的变化特征第32页
        4.4.5 纵跳时膝关节所测肌肉iEMG的变化特征第32页
        4.4.6 纵跳时膝关节所测肌肉的RMS变化特征第32-33页
    4.5 肌肉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的sEMG特征与实际动作的sEMG特征对比24第33-36页
        4.5.1 踝关节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的屈伸肌原始肌电最大值与实际动作对比第33页
        4.5.2 踝关节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的屈伸肌iEMG值与实际动作对比第33-34页
        4.5.3 踝关节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的屈伸肌 RMS 与实际动作对比第34页
        4.5.4 膝关节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的屈伸肌原始肌电最大值与实际动作对比第34-35页
        4.5.5 膝关节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的屈伸肌iEMG值与实际动作对比第35页
        4.5.6 膝关节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的屈伸肌RMS与实际动作对比第35-36页
5 分析与讨论第36-40页
    5.1 踝、膝关节屈伸肌在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的表面肌电特征比较分析第36-39页
        5.1.1 踝、膝关节等长收缩过程中表面肌电特征比较分析第36-37页
        5.1.2 踝、膝关节向心收缩过程中表面肌电特征比较分析第37-38页
        5.1.3 骨骼肌离心收缩过程中表面肌电特征比较分析第38-39页
    5.2 不同收缩方式(速度)下的表面肌电特征与实际动作的比较分析第39页
    5.3 跳深和纵跳动作表面肌电分析第39-40页
    5.4 积分肌电(时间)标准化的研究第40页
6 结论第40-41页
7 建议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致谢第45-46页
附件:部分受试者原始数据第46-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地铁经济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