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2.1 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 | 第14-18页 |
2.1.1 教师的课堂领导行为的定义 | 第14-15页 |
2.1.2 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的类型 | 第15页 |
2.1.3 与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有关的研究 | 第15-18页 |
2.2 趋向动机和规避动机 | 第18-19页 |
2.3 学业情绪 | 第19-22页 |
2.4 问题提出以及研究构想 | 第22-26页 |
2.4.1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2.4.2 研究构想 | 第23-26页 |
研究一 中小学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对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 第26-38页 |
3 研究1a中小学教师的课堂领导行为与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关系 | 第26-35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3.1.2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3.1.3 施测程序 | 第27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3.2 结果 | 第28-32页 |
3.2.1 教师课堂领导行为 | 第28页 |
3.2.2 创造性问题解决 | 第28页 |
3.2.3 教师课堂领导行为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关系 | 第28-32页 |
3.3 讨论 | 第32-35页 |
3.3.1 中小学教师的课堂领导行为的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3.3.2 中小学教师的课堂领导行为与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关系 | 第33-35页 |
4 研究1b中小学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对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 第35-38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4.1.2 研究工具 | 第35页 |
4.1.3 施测程序 | 第35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4.2 结果 | 第35-36页 |
4.2.1 教师课堂领导方式对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 讨论 | 第36-38页 |
研究二 中小学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对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作用机制 | 第38-54页 |
5 实验2a趋避动机在中小学教师课堂领导方式和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之问的中介作用 | 第38-44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3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5.2.1 被试 | 第38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5.2.3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5.2.4 实验程序 | 第39-40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5.4 结果 | 第40-41页 |
5.4.1 对两种课堂领导方式组的差异检验 | 第40页 |
5.4.2 趋避动机在课堂领导方式和创造性任务解决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40-41页 |
5.5 讨论 | 第41-44页 |
6 实验2b学业情绪在中小学教师课堂领导方式和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44-49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44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6.2.1 被试 | 第44页 |
6.2.2 实验设计 | 第44页 |
6.2.3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6.2.4 实验程序 | 第44-45页 |
6.3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6.4 结果 | 第45-47页 |
6.4.1 对两种课堂领导方式组的差异检验 | 第45页 |
6.4.2 学业情绪在课堂领导方式和创造性任务解决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45-47页 |
6.5 讨论 | 第47-49页 |
7 综合讨论 | 第49-53页 |
7.1 中小学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对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 第49-50页 |
7.2 中小学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对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作用机制 | 第50-51页 |
7.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51-53页 |
7.3.1 研究中的不足 | 第51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8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