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7-19页 |
(一) 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 独创或新颖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分析及其理论依据 | 第19-30页 |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概述 | 第19-26页 |
(一) 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 第19-21页 |
(二)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 | 第21-23页 |
(三) 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3页 |
(四)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依据 | 第23-26页 |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26-30页 |
(一) 高校网络精神文化的导向功能 | 第26-27页 |
(二) 高校网络制度文化的行为规范功能 | 第27-28页 |
(三) 高校网络文化中价值观的调节功能 | 第28页 |
(四) 高校网络文化信息表达的激励功能 | 第28-29页 |
(五)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熏陶功能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0-39页 |
一、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 第30-34页 |
(一) 高校“三微一端”网络媒体融合对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推动作用 | 第30-31页 |
(二) 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立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 | 第31-32页 |
(三) “易班”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 | 第32页 |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不断完善 | 第32-33页 |
(五) 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立 | 第33-34页 |
二、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6页 |
(一)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 第34-35页 |
(二)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参与度不高 | 第35页 |
(三)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未能落到实处 | 第35-36页 |
三、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阻碍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一) 对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不足 | 第36页 |
(二) 现代网络技术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36页 |
(三)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滞后 | 第36-37页 |
(四)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尚未建立 | 第37页 |
(五) 高校网络文化主体的网络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 第37-38页 |
(六) 社会网络文化环境的冲击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对策分析 | 第39-53页 |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 第39-40页 |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 | 第39-40页 |
(二) 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网络文化活动中的渗透 | 第40页 |
二、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丰富的高校网络文化资源 | 第40-43页 |
(一)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打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质平台 | 第40-41页 |
(二) 推动高校“三微一端”大联动,打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 第41-42页 |
(三) 加强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建设 | 第42-43页 |
三、完善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管理制度 | 第43-45页 |
(一) 形成师生共建的管理模式 | 第44页 |
(二) 建立切实可行的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 | 第44-45页 |
(三) 从技术层面为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提供保障 | 第45页 |
四、形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 | 第45-46页 |
(一) 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 | 第45-46页 |
(二) 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 | 第46页 |
五、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 第46-50页 |
(一)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育 | 第46-48页 |
(二)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以及自我发展意识 | 第48-49页 |
(三) 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 第49-50页 |
六、优化社会网络文化环境 | 第50-53页 |
(一) 加强社会网络信息的管理 | 第51页 |
(二) 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建设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