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论第10-16页
    一、选题原由第10-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研究意义第14-15页
    四、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的概述第16-26页
    一、相关概念阐述第16-18页
        (一) 高校学生社团第16页
        (二) 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第16-17页
        (三) 功能、作用和价值第17-18页
        (四)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18页
    二、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的特征第18-20页
        (一) 政治性第18-19页
        (二) 时代性第19页
        (三) 先进性第19-20页
        (四) 渗透性第20页
    三、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的兴起背景第20-26页
        (一) 时代条件第21-22页
        (二) 高校环境第22-24页
        (三) 学生个体需求第24-26页
第二章 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26-38页
    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第26-29页
        (一)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第26-27页
        (二) 以“中国梦”引导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第27-28页
        (三) 推动大学生个体精神动力聚成集体精神动力第28-29页
    二、拓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教育路径第29-32页
        (一) 引领社团思想文化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内化第29-30页
        (二) 弘扬主旋律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外化第30-31页
        (三)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强化意识形态渗透性第31-32页
    三、引领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32-35页
        (一) 巩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第32-33页
        (二)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敏锐性与鉴别力第33-34页
        (三) 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第34-35页
    四、拓展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实践平台第35-38页
        (一) 政治生活的实践是政治人格产生的源泉第35-36页
        (二) 丰富的政治体验促成政治情感与政治信念第36-37页
        (三) 基于同辈群体的政治生活实践更有感染力第37-38页
第三章 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现状第38-55页
    一、问卷调查及访问调查说明第38-41页
        (一) 调查的目的第38页
        (二) 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第38-41页
    二、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第41-46页
        (一) 促进大学生“三观”培育第42-43页
        (二) 提高大学生政治文化素养第43-44页
        (三) 引领大学生确立主导价值目标第44页
        (四) 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第44-45页
        (五)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第45-46页
    三、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6-55页
        (一) 活动吸引力不强第46-48页
        (二) 文化建设不重视第48-49页
        (三) 队伍建设乏力第49-51页
        (四) 人文关怀缺失第51-52页
        (五) 新媒体技术利用不足第52-55页
第四章 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对策第55-66页
    一、树品牌育精品,增强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55-57页
        (一) 围绕“中国梦”主题举办系列精品活动第55-56页
        (二) 紧扣全球化发展新问题开展活动第56页
        (三)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活动品牌第56-57页
    二、吸收优秀文化,提升社团文化育人实效第57-59页
        (一) 充实文化内涵第57-58页
        (二) 寻求优秀文化育人突破口第58页
        (三) 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转换能力第58-59页
    三、强化阵地意识,加强社团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第59-61页
        (一) 完善领导体制第59-60页
        (二) 发挥指导教师向导作用第60页
        (三) 注重社团成员梯队建设第60-61页
        (四) 发挥党团组织作用第61页
    四、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第61-63页
        (一) 关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情感趋向第62页
        (二) 坚持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氛围第62-63页
        (三) 升华大学生理论学习归属感第63页
    五、坚持与时俱进,打造社团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介化第63-66页
        (一) 充分利用各项新媒体技术手段第64页
        (二) 促进社团新媒介化资源整合第64-65页
        (三) 重视新媒介化建设的意识形态性第65-66页
结语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致谢第70-72页
附录第72-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廉洁观培育研究--以驻邕高校为例
下一篇: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