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3-17页 |
(一) 世界科技革命促成知识经济 | 第13-15页 |
(二) 创新型国家建设已在展开 | 第15-16页 |
(三) 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 第16-17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2页 |
(一) 相关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二) 相关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32页 |
三、 研究的关键问题分析 | 第32-3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研究存在两大不足 | 第32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研究需要发展的视角 | 第32-34页 |
(三) 关键是用马克思主义阐明创新本质 | 第34-35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35-3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35-36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36-37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7-4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7-3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六、 创新点 | 第40-42页 |
(一) 理清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发展进程 | 第40页 |
(二) 总结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发展成果 | 第40页 |
(三) 概括出创新的本质 | 第40-4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产生 | 第42-6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形成的背景 | 第42-44页 |
(一) 各类创新已经出现 | 第42-44页 |
(二) 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 第4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有关“创新”的概念 | 第44-51页 |
(一) 创造与创新的关系 | 第45-46页 |
(二) 创立与创新的关系 | 第46-47页 |
(三) 发明、发现与创新的关系 | 第47-48页 |
(四) 革命、革新与创新的关系 | 第48-50页 |
(五) 其他相关概念与创新的关系 | 第50-51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产生的标志 | 第51-56页 |
(一)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本质属性 | 第51-52页 |
(二)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标志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产生 | 第52-56页 |
四、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雏形 | 第56-65页 |
(一) 创新理论应当是追求真理的体系创造 | 第56-57页 |
(二) 科技创新提供生产力条件 | 第57-60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具有全面性 | 第60-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在革命实践中的发展 | 第66-9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发展 | 第66-73页 |
(一) 科学创新具有概括性和历史性 | 第66-68页 |
(二) 科技创新不分阶级 | 第68-69页 |
(三) 科技创新有着革命意义 | 第69-70页 |
(四) 科技创新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 | 第70-7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创新理论的发展 | 第73-76页 |
(一) 经济创新需要政治条件 | 第73-74页 |
(二) 经济创新必须设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 第74-75页 |
(三) 经济创新方法由政治主导 | 第75-76页 |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创新理论的发展 | 第76-81页 |
(一) 政治创新是历史的必然 | 第77-78页 |
(二) 政治创新表现为质的飞跃 | 第78-79页 |
(三) 政治创新是民主化过程 | 第79-81页 |
四、 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理论的发展 | 第81-87页 |
(一) 文化创新决定文明程度 | 第81-82页 |
(二) 文化创新离不开批判精神 | 第82-83页 |
(三) 文化创新的方法是结合 | 第83-87页 |
五、 马克思主义社会创新理论的发展 | 第87-91页 |
(一) 社会创新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 第88页 |
(二) 社会创新具有整体性 | 第88-90页 |
(三) 社会创新具有长期性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完善 | 第92-12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完善 | 第92-97页 |
(一) 科技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基础 | 第92-93页 |
(二)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 第93-94页 |
(三) 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 | 第94-95页 |
(四) 科技创新需要配套措施 | 第95-96页 |
(五)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 第96-9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创新理论的逐步完善 | 第97-101页 |
(一) 经济创新是合作化过程 | 第98-99页 |
(二) 经济创新需要组织和制度保障 | 第99-100页 |
(三) 经济创新关键在于结合科技创新 | 第100-101页 |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创新理论的逐步完善 | 第101-107页 |
(一) 政治创新需要阶级联合 | 第102-103页 |
(二) 政治创新的根本是群众路线 | 第103-105页 |
(三) 政治创新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完善 | 第105-107页 |
四、 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理论的逐步完善 | 第107-111页 |
(一) 文化创新关键在于理论创新 | 第107-108页 |
(二) 文化创新是实践发展的要求 | 第108-109页 |
(三) 文化创新必须与时俱进 | 第109-110页 |
(四) 文化创新以结合为特征 | 第110-111页 |
五、 马克思主义社会创新理论的逐步完善 | 第111-117页 |
(一) 社会创新的目标是和谐 | 第111-113页 |
(二) 社会创新必须统筹兼顾 | 第113-116页 |
(三) 社会创新具有阶段性特征 | 第116-117页 |
六、 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第117-122页 |
(一) 自主创新战略需要国家创新体系 | 第117-118页 |
(二)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 第118-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五章 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发展的思考 | 第123-14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发展内容各有侧重 | 第123-126页 |
(一) 革命实践中侧重于政治创新 | 第123-124页 |
(二) 社会主义建设中侧重于经济创新 | 第124页 |
(三) 以后将侧重于创新系统整体 | 第124-12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具有系统性 | 第126-12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整体性 | 第126-12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结构性 | 第127-128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开放性 | 第128-129页 |
三、 创新是一个系统矛盾体 | 第129-145页 |
(一) 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构成科技创新系统矛盾体 | 第129-132页 |
(二) 经济创新与科技创新构成系统矛盾体 | 第132-133页 |
(三) 政治创新与经济创新构成系统矛盾体 | 第133-135页 |
(四) 文化创新与其他创新构成系统矛盾体 | 第135-139页 |
(五) 社会创新也是系统矛盾体 | 第139-145页 |
四、 各类创新具有共同本质 | 第145-148页 |
(一) 创新的五大类型 | 第146页 |
(二) 创新的共同本质 | 第146-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结论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附件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