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输电线路外绝缘动态积污机理及在线监测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我国的防污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动态积污机理和监测的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污区等级的动态分布 | 第14-15页 |
·自然污秽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 第15-16页 |
·气象条件的动态变化 | 第16-17页 |
·实现智能电网的需求 | 第17-18页 |
·积污机理和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积污规律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泄漏电流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光纤技术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空气污染参数的相关研究 | 第21页 |
·气象参数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力学分析的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动态积污机理研究 | 第27-64页 |
·动态积污过程研究 | 第27-28页 |
·绝缘子上下表面的动态积污差异研究 | 第28-29页 |
·自然污秽的动态沉积机理研究 | 第29-57页 |
·污秽颗粒和气流场的等效 | 第29-32页 |
·污秽颗粒在空气中的沉降研究 | 第32-36页 |
·污秽颗粒在边界层的运动研究 | 第36-42页 |
·污秽颗粒在绝缘表面的碰撞吸附研究 | 第42-57页 |
·自然污秽的动态冲刷机理研究 | 第57-62页 |
·污秽颗粒的风力冲刷机理研究 | 第57-59页 |
·污秽颗粒的降雨冲刷机理研究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动态积污模型研究 | 第64-80页 |
·动态积污总体模型 | 第64-65页 |
·动态积污系数相关模型的建立 | 第65-72页 |
·空气气流场简化模型 | 第65-66页 |
·流体力学的污秽颗粒等效模型 | 第66-69页 |
·空气污秽颗粒粒径分布模型 | 第69-71页 |
·动态积污系数模型 | 第71-72页 |
·动态冲刷系数相关模型的建立 | 第72-78页 |
·自然降雨特征参数分析 | 第72-73页 |
·降雨冲刷作用影响因素研究 | 第73-75页 |
·动态冲刷系数模型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动态积污模型的实验验证与修正 | 第80-114页 |
·动态积污系数模型的验证与修正 | 第80-99页 |
·风洞实验平台的设计 | 第80-86页 |
·风洞实验方法与流程 | 第86-89页 |
·污秽颗粒粒径影响的验证与修正 | 第89-90页 |
·相对湿度影响的验证与修正 | 第90-92页 |
·空气主流风速影响的验证与修正 | 第92-94页 |
·污秽浓度影响的验证与修正 | 第94-95页 |
·积污时间影响的验证与建模 | 第95-97页 |
·动态积污系数修正模型与验证 | 第97-99页 |
·动态冲刷系数模型的验证与修正 | 第99-112页 |
·电力外绝缘人工降雨实验平台的设计 | 第99-101页 |
·人工降雨实验方法与流程 | 第101-103页 |
·降雨强度影响的验证与修正 | 第103-105页 |
·降雨冲刷角度影响的验证与修正 | 第105-106页 |
·灰盐比影响的验证与修正 | 第106-107页 |
·降雨时间影响的验证与建模 | 第107-110页 |
·动态冲刷系数修正模型与验证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动态积污监测与预测研究 | 第114-127页 |
·动态积污监测与预测的实现方法研究 | 第114-115页 |
·基于表面电导率的污秽在线监测系统 | 第115-121页 |
·在线监测系统的构架 | 第115页 |
·电导率测量模型 | 第115-116页 |
·传感器的设计 | 第116-118页 |
·电导率测量的实现方法 | 第118-120页 |
·电导率盐密换算模型 | 第120页 |
·在线监测系统的验证 | 第120-121页 |
·悬式瓷和玻璃绝缘子动态积污预测系统 | 第121-126页 |
·动态积污预测模型 | 第121-122页 |
·动态积污预测实现方法 | 第122-123页 |
·动态积污预测系统构架 | 第123页 |
·动态积污预测系统简介 | 第123-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27-128页 |
2 研究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附件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