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抗白背飞虱水稻材料的鉴定与抗性基因定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0页
    1.1 白背飞虱的危害与发生规律第10-11页
    1.2 白背飞虱的生物学特性第11-12页
        1.2.1 生活周期第11页
        1.2.2 白背飞虱的寄主及生活习性第11-12页
        1.2.3 发生世代第12页
    1.3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抗性机制研究第12-15页
        1.3.1 抗性生理研究第12-14页
        1.3.2 分子抗性机理研究第14-15页
    1.4 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第15-16页
        1.4.1 化学防治第15页
        1.4.2 生物防治第15页
        1.4.3 农业防治第15-16页
        1.4.4 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第16页
        1.4.5 选育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第16页
    1.5 白背飞虱抗源筛选的研究第16-17页
    1.6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抗性的遗传分析研究第17页
    1.7 水稻抗白背飞虱的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抗白背飞虱的广西普通野生稻及栽培稻的鉴定第20-3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2.1.1 实验材料第20-21页
        2.1.2 实验方法第21-2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4-32页
        2.2.1 广西普通野生稻抗白背飞虱的鉴定第24-28页
        2.2.2 栽培稻抗白背飞虱测定结果第28-32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32-34页
        2.3.1 广西普通野生稻抗白背飞虱的鉴定结果与讨论第32-33页
        2.3.2 栽培稻抗白背飞虱测定结果分析第33-34页
第三章 CL37与CL32水稻材料抗白背飞虱遗传分析及抗性基因初步定位第34-5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8页
        3.1.1 实验材料第34页
        3.1.2 实验方法第34-3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8-50页
        3.2.1 真假杂交种子鉴定结果第38-39页
        3.2.2 9311/CL37和9311/CL32杂交的Fz代群体的遗传学分析结果第39-44页
        3.2.3 9311/CL37和9311/CL32真杂交Fz种子的苗期蜜露量作为表型值第44-45页
        3.2.4 用抗感池筛选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引物第45-47页
        3.2.5 对两个F_2群体进行基因型标记第47-48页
        3.2.6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构建及QTL扫描第48-50页
    3.3 结论和讨论第50-51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第51-54页
    4.1 总结第51-52页
        4.1.1 广西普通野生稻筛选第51页
        4.1.2 对抗白背飞虱材料CL37和CL32材料基因的初步定位第51-52页
    4.2 讨论第52页
    4.3 创新点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附录第61-65页
    附录A 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操作流程及试剂第61-62页
    附录B 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操作流程第62-64页
    附录C 实验所用试剂配方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论文发表情况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汉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CS基因的转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主基二元法的隆安县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