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写及符号说明 | 第8-12页 |
1 前言 | 第12-26页 |
1.1 罗汉果概况 | 第12-13页 |
1.2 植物遗传转化研究 | 第13-17页 |
1.2.1 植物转化方法 | 第13-16页 |
1.2.2 植物转化受体系统 | 第16页 |
1.2.3 植物表达载体系统 | 第16-17页 |
1.3 罗汉果的组织培养研究 | 第17-19页 |
1.3.1 培养基的种类与成分 | 第17页 |
1.3.2 材料采集与灭菌 | 第17-18页 |
1.3.3 外植体的种类 | 第18-19页 |
1.3.4 脱毒苗病毒检测 | 第19页 |
1.4 罗汉果的遗传转化研究 | 第19-23页 |
1.4.1 罗汉果遗传转化方法 | 第20页 |
1.4.2 遗传转化体系的条件 | 第20-22页 |
1.4.3 甜苷的生物合成研究 | 第22-23页 |
1.5 遗传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3-24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24-26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6.2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2.1.1 材料 | 第26页 |
2.1.2 培养基 | 第26页 |
2.1.3 菌株与质粒 | 第26-27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2.1.5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6页 |
2.2.1 受体材料的准备 | 第28-29页 |
2.2.2 无菌苗壮苗的条件优化 | 第29页 |
2.2.3 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条件优化 | 第29-30页 |
2.2.4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流程 | 第30页 |
2.2.5 卡那霉素基础抗性浓度的筛选 | 第30-31页 |
2.2.6 遗传转化中抑菌剂浓度的筛选 | 第31页 |
2.2.7 叶片遗传转化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31-33页 |
2.2.8 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2.2.9 转化植株的PCR鉴定 | 第34-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9页 |
3.1 无菌苗壮苗的条件优化 | 第36-37页 |
3.2 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条件优化 | 第37-39页 |
3.2.1 TDZ和IBA配合使用对罗汉果叶片诱导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不同浓度6-BA对罗汉果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卡那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39-41页 |
3.4 遗传转化中Cef的抑菌效应 | 第41-43页 |
3.4.1 叶片遗传转化中Cef的抑菌效应 | 第41-42页 |
3.4.2 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中Cef的抑菌效应 | 第42-43页 |
3.5 叶片遗传转化的正交试验 | 第43-50页 |
3.6 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正交试验 | 第50-54页 |
3.7 转化植株的PCR鉴定 | 第54-59页 |
3.7.1 抗性再生苗的PCR检测 | 第54-56页 |
3.7.2 PCR扩增产物测序与比对分析 | 第56-59页 |
4 讨论 | 第59-64页 |
4.1 罗汉果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优化 | 第59-60页 |
4.1.1 选择适宜的受体材料 | 第59页 |
4.1.2 建立良好的再生体系 | 第59-60页 |
4.2 影响罗汉果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 | 第60-62页 |
4.2.1 预培养时间 | 第60页 |
4.2.2 农杆菌菌液浓度 | 第60-61页 |
4.2.3 侵染时间 | 第61页 |
4.2.4 共培养时间 | 第61页 |
4.2.5 选择培养的选择压和筛选方法 | 第61-62页 |
4.3 研究的创新性 | 第62-63页 |
4.4 问题与展望 | 第63-64页 |
5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A | 第71-74页 |
附录B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