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对国内外区域合作治理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18-19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1.3.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 第19页 |
1.3.2 区域合作治理 | 第19-20页 |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2章 新区域主义与广西北部湾区域合作治理的适配性 | 第24-39页 |
2.1 新区域主义 | 第24-33页 |
2.1.1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 第24-29页 |
2.1.2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观点 | 第29-30页 |
2.1.3 新旧区域主义比较 | 第30-33页 |
2.2 新区域主义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治理的适配性分析 | 第33-39页 |
2.2.1 广西北部湾实现区域合作治理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2.2.2 新区域主义与广西北部湾区域合作治理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2.2.3 新区域主义在广西北部湾区域合作治理的应用 | 第35-39页 |
第3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治理成效及运作模式 | 第39-48页 |
3.1 广西北部湾区域合作治理成效 | 第39-43页 |
3.1.1 区域经济稳步发展 | 第39-40页 |
3.1.2 成立了区域性协调组织 | 第40页 |
3.1.3 环境保护取得一些成果 | 第40-42页 |
3.1.4 基本公共服务日趋完善 | 第42页 |
3.1.5 四市同城化进程加快 | 第42-43页 |
3.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治理运作模式 | 第43-48页 |
3.2.1 集权化政府模式及其效用 | 第43-45页 |
3.2.2 分权市场竞争模式及其效用 | 第45-46页 |
3.2.3 网络化地方合作治理模式及其效用 | 第46页 |
3.2.4. 对广西北部湾区域合作治理运作模式的思考 | 第46-48页 |
第4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治理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 | 第48-61页 |
4.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治理存在的困境 | 第48-55页 |
4.1.1 尚未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网络 | 第48-51页 |
4.1.2 行政区域相对独立,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 第51-52页 |
4.1.3 区域合作治理制度化程度较低 | 第52-54页 |
4.1.4 区域合作治理目标失衡 | 第54-55页 |
4.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治理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55-61页 |
4.2.1 理念因素对广西北部湾区域合作治理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2 体制上因素直接导致区域合作治理不充分 | 第57-59页 |
4.2.3 区域合作治理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 第59-61页 |
第5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治理的新区域主义对策 | 第61-75页 |
5.1 国内外区域合作治理经验及启示 | 第61-67页 |
5.1.1 英美区域合作治理先进经验 | 第61-63页 |
5.1.2 国内区域合作治理经验 | 第63-66页 |
5.1.3 国内外区域合作治理经验的启示 | 第66-67页 |
5.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治理的新区域主义对策 | 第67-75页 |
5.2.1 更新理念,树立区域整体利益观 | 第68-70页 |
5.2.2 完善区域合作治理主体网络 | 第70-72页 |
5.2.3 完善区域合作治理相关制度 | 第72-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