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湘江干流水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7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3 简评第16-17页
    1.3 选题意义第17页
        1.3.1 学术意义第17页
        1.3.2 实用意义第17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页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第19-2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1页
        2.1.1 水污染治理第19-20页
        2.1.2 公众参与机制第20-21页
    2.2 水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的相关理论分析第21-24页
        2.2.1 公众参与的变迁第21-22页
        2.2.2 公众参与水污染治理的作用第22-24页
        2.2.3 公众参与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适用性分析第24页
    2.3 水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第24-26页
        2.3.1 参与式民主理论第24-26页
第三章 湘江干流水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6-44页
    3.1 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概述第26-27页
    3.2 湘江干流相关情况介绍第27-30页
        3.2.1 湘江干流概况第27-28页
        3.2.2 湘江干流水污染情况第28页
        3.2.3 湘江干流水污染治理情况第28-29页
        3.2.4 湘江干流水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概况第29-30页
    3.3 问卷设计及样本结构选择第30-32页
        3.3.1 问卷设计第30-31页
        3.3.2 样本结构选择及问卷回收第31-32页
    3.4 湘江干流水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问题第32-44页
        3.4.1 公众参与动力机制问题分析第32-36页
        3.4.2 公众参与保障机制问题分析第36-39页
        3.4.3 公众参与运行实现机制问题分析第39-44页
第四章 湘江干流水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4-52页
    4.1 传统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制约第44-46页
        4.1.1 政府主导型文化导致公众参与意识低第44-45页
        4.1.2 “义务型主体”思想影响着公众参与的自主性发展第45-46页
    4.2 法规制度和管理体系不完善第46-48页
        4.2.1 管理制度不健全,政策法规缺失第46-47页
        4.2.2 管理部门混乱和职能不清第47-48页
    4.3 政府一元治污模式,缺乏各主体合作和沟通的平台第48-50页
        4.3.1 政府一元治污模式影响着公众、专家和其他组织的参与第48-49页
        4.3.2 缺乏信息公开和沟通平台,政府回应性低第49-50页
    4.4 公众参与分散且社会组织化发展水平低第50-52页
第五章 完善湘江干流水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对策第52-64页
    5.1 水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原则第52-53页
        5.1.1 坚持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切记急功近利的原则第52页
        5.1.2 坚持政府引导,突出公众为主的原则第52页
        5.1.3 坚持兼顾经济、环境效益、公平和效率的原则第52-53页
    5.2 塑造参与型文化,强化环境教育培训第53-54页
        5.2.1 营造参与型文化氛围,提高公众参与的自主性第53页
        5.2.2 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公众参与意识第53-54页
    5.3 加强水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第54-60页
        5.3.1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组织基础第54-55页
        5.3.2 完善公众参与法律和制度,保障公众参与权利第55-59页
        5.3.3 资金保障----建立融资机制第59-60页
    5.4 重视公众参与选择,有效组织参与过程第60-61页
        5.4.1 重视公众参与运行实现机制中的参与选择第60页
        5.4.2 有效组织公众参与运行实现机制中的参与过程第60-61页
    5.5 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提高参与程度第61-62页
    5.6 建立政府、公众和民间环保组织多元协作治理模式第62-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附录一第68-71页
附录二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印尼农业科技传播的组织问题研究
下一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治理研究--基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