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第11-14页 |
1.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2-14页 |
1.2 混合动力汽车 | 第14-18页 |
1.2.1 混合动力汽车简介 | 第14-15页 |
1.2.2 混合动力汽车国内外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 | 第16-17页 |
1.2.4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5 国内外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2章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 | 第21-32页 |
2.1 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类型 | 第21页 |
2.2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21-24页 |
2.2.1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 | 第21-22页 |
2.2.2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模式 | 第22页 |
2.2.3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综合评价 | 第22-24页 |
2.3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24-29页 |
2.3.1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总成结构 | 第24页 |
2.3.2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模式 | 第24-27页 |
2.3.3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模式 | 第27页 |
2.3.4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综合评价 | 第27-29页 |
2.4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匹配系统参数设计及控制方法设计 | 第32-42页 |
3.1 动力总成部件参数设计原则 | 第32-37页 |
3.1.1.发动机 | 第32-34页 |
3.1.2.电动机 | 第34-36页 |
3.1.3.动力电池选择 | 第36-37页 |
3.2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驱动模型分析 | 第37-38页 |
3.2.1 混合动力汽车行驶时的动力平衡 | 第37页 |
3.2.2 混合动力汽车驱动力的计算 | 第37-38页 |
3.2.3 系统的传递函数 | 第38页 |
3.3 控制方法设计 | 第38-41页 |
3.3.1 目前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3.3.2 基于ADVISOR软件和自适应模糊理论的控制策略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ADVISOR的混合动力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控制策略研究 | 第42-59页 |
4.1 ADVISOR软件介绍 | 第42-44页 |
4.1.1 ADVISOR软件仿真方法 | 第42-44页 |
4.1.2 ADVISOR软件功能 | 第44页 |
4.2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主要部件参数匹配及优化 | 第44-56页 |
4.2.1 初步选择满足性能指标的主要匹配部件 | 第45-46页 |
4.2.2 用ADVISOR进行匹配仿真的基本操作步骤 | 第46-52页 |
4.2.3 仿真结果分析与主要部件匹配优化 | 第52-56页 |
4.3 | 第56-58页 |
4.3.1 UDDS循环工况介绍 | 第56页 |
4.3.2 基于UDDS循环工况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基于MATLAB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研究 | 第59-70页 |
5.1 MATLAB | 第59-61页 |
5.1.1 MATLAB简介 | 第59-60页 |
5.1.2 Simulink动态系统仿真 | 第60-61页 |
5.2 动力匹配系统控制原理 | 第61页 |
5.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原理 | 第61-62页 |
5.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设计 | 第62-65页 |
5.4.1.语言变量隶属度函数的建立 | 第62-63页 |
5.4.2.PID参数调整规则 | 第63-65页 |
5.5 动力系统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第65-68页 |
5.5.1 传统PID控制器仿真模型 | 第65-66页 |
5.5.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 | 第66-68页 |
5.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