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试验方案 | 第21-35页 |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1页 |
| 2.2 大田试验方案 | 第21-30页 |
| 2.3 数值模拟试验方案 | 第30-35页 |
| 第三章 地下滴灌开沟播种对玉米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 第35-49页 |
| 3.1 开沟播种条件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特征 | 第35-39页 |
| 3.2 开沟播种条件下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 | 第39-40页 |
| 3.3 玉米出苗和生长对开沟播种的响应 | 第40-44页 |
| 3.4 玉米穗性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开沟播种的响应 | 第44-46页 |
| 3.5 开沟播种对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3.6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地下滴灌出苗水灌水量对玉米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 第49-63页 |
| 4.1 不同出苗水灌水量下种子处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特征 | 第49-50页 |
| 4.2 玉米出苗和苗期生长对出苗水灌水量的响应 | 第50-56页 |
| 4.3 玉米穗性状和产量对出苗水灌水量的响应 | 第56-60页 |
| 4.4 小结 | 第60-63页 |
| 第五章 地下滴灌开沟播种水氮耦合对土壤水氮运移分布的影响 | 第63-83页 |
| 5.1 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 第63-69页 |
| 5.2 生育期内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及分布规律 | 第69-81页 |
| 5.3 小结 | 第81-83页 |
| 第六章 地下滴灌开沟播种水氮耦合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第83-107页 |
| 6.1 玉米生理指标对灌水施氮量的响应 | 第83-89页 |
| 6.2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穗性状对灌水施氮量的响应 | 第89-94页 |
| 6.3 玉米耗水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灌水施氮量的响应 | 第94-95页 |
| 6.4 玉米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灌水施氮量的响应 | 第95-103页 |
| 6.5 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对灌水施氮量的响应 | 第103-104页 |
| 6.6 玉米水氮耦合效应函数模型建立与求解 | 第104-105页 |
| 6.7 小结 | 第105-107页 |
| 第七章 地下滴灌开沟播种HYDRUS-2D模型建立及设计参数模拟研究 | 第107-125页 |
| 7.1 玉米出苗率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 | 第107页 |
| 7.2 开沟播种HYDRUS-2D模型验证 | 第107-112页 |
| 7.3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种子处土壤有效饱和度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 7.4 土质和土质分布对种子处土壤有效饱和度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 7.5 开沟深度和滴灌带埋深对种子处土壤有效饱和度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 7.6 灌水量对种子处土壤有效饱和度的影响 | 第117-122页 |
| 7.7 地下滴灌开沟播种设计参数优化组合 | 第122-123页 |
| 7.8 小结 | 第123-125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5-129页 |
| 8.1 主要结论 | 第125-126页 |
| 8.2 论文创新点 | 第126-127页 |
| 8.3 论文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27-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43页 |
| 致谢 | 第143-14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