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探析及其转化策略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8页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第10-12页
        1、研究缘起第10页
        2、研究意义第10-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2、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第15页
    (三)研究的重点及创新点第15页
    (四)研究方法第15-18页
第一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相关理论概述第18-20页
    1.1 边缘人含义界定第18页
    1.2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含义界定第18-20页
第二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状分析第20-26页
    2.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第20页
    2.2 观察者、访谈者的确定第20页
    2.3 调查结果描述第20-21页
        2.3.1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分布第20-21页
        2.3.2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边缘人”自我定位第21页
        2.3.3 教师对“边缘人”的态度第21页
    2.4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特征分析第21-23页
        2.4.1 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第21-22页
        2.4.2 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第22-23页
        2.4.3 相对稳定性与发展性并存第23页
    2.5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类型分析第23-26页
        2.5.1 学业、品行不利的“边缘人”第23页
        2.5.2 身心发展不利的“边缘人”第23-24页
        2.5.3 家庭背景不利的“边缘人”第24-26页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成因分析第26-34页
    3.1 社会因素:知识取向教育价值观的主宰第26-27页
    3.2. 家庭因素:背景差异的影响第27-28页
    3.3 学校因素第28-32页
        3.3.1 课堂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分配的不公第28页
        3.3.2 教师期望效应的负面影响第28-31页
        3.3.3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制约第31-32页
    3.4 个人因素第32-34页
        3.4.1 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第32页
        3.4.2 学生自身性格方面原因第32-34页
第四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边缘人”转化策略第34-44页
    4.1 社会:调整观念,重塑教学价值观第34-35页
        4.1.1 注重学科的育人价值第34页
        4.1.2 关注学生生命个体,培养健全人格第34-35页
        4.1.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践行教育公平第35页
    4.2 学校:转变教师角色,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第35-40页
        4.2.1 努力转化: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第35-39页
        4.2.2 合理分配: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公平利用第39-40页
    4.3 家庭:家长配合,帮助“边缘人”突破自我,塑造全新形象第40-44页
        4.3.1 运用赏识教育,让“边缘人”重塑信心第40-41页
        4.3.2 家长与孩子的“零距离”心灵沟通第41-44页
结语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附录第48-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初中生物课堂导入的调查研究--以郑州六十二中学为例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过渡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