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1 沈阳市“阳光工场”基本情况 | 第18-24页 |
1.1 沈阳市“阳光工场”成立背景及性质 | 第18-19页 |
1.1.1“阳光工场”成立背景 | 第18页 |
1.1.2“阳光工场”性质 | 第18-19页 |
1.2 沈阳市“阳光工场”服务项目及流程 | 第19-21页 |
1.2.1 服务项目 | 第19-20页 |
1.2.2 服务流程 | 第20-21页 |
1.3 沈阳市“阳光工场”管理运营架构 | 第21-22页 |
1.3.1 管理架构 | 第21页 |
1.3.2 运营现状 | 第21-22页 |
1.4 沈阳市和平区“阳光工场”硬件设施 | 第22-24页 |
2“阳光工场”智障员工就业服务的社工性质及其功效 | 第24-34页 |
2.1“阳光工场”就业服务的对象与具体内容 | 第24-27页 |
2.2“阳光工场”就业服务的社工性质 | 第27-29页 |
2.2.1“阳光工场”就业服务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载体 | 第27-28页 |
2.2.2“阳光工场”就业服务对社会工作理论的践行 | 第28-29页 |
2.2.3 社工方法的运用与专业人才的引进 | 第29页 |
2.3“阳光工场”就业服务的功效 | 第29-34页 |
2.3.1 为智障员工提供合适的岗位 | 第29-30页 |
2.3.2 提升智障员工就业技能 | 第30页 |
2.3.3 促进智障员工职业发展 | 第30页 |
2.3.4 为智障员工创造职业福利 | 第30-31页 |
2.3.5 其他相关功效 | 第31-34页 |
3“阳光工场”智障员工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3.1 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3.1.1 智障员工岗位适应性差 | 第34页 |
3.1.2 智障员工从业技能有待提高 | 第34-35页 |
3.1.3“阳光工场”工作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 第35-36页 |
3.1.4 适合智障员工就业的项目资源有限 | 第36页 |
3.2 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3.2.1 智障员工职业协调性差 | 第36-37页 |
3.2.2 智障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 | 第37页 |
3.2.3“阳光工场”工作人员专业培训机会有限 | 第37页 |
3.2.4 促进“阳光工场”发展的社会政策及资源匮乏 | 第37-39页 |
4 小组方法介入“阳光工场”就业服务的方案设计 | 第39-48页 |
4.1 提升“阳光工场”智障员工职业能力 | 第39-43页 |
4.1.1 小组活动前期准备 | 第39-41页 |
4.1.2 提升智障员工岗位适应性 | 第41页 |
4.1.3 培养智障员工职业意识 | 第41-42页 |
4.1.4 增强智障员工职业技能 | 第42-43页 |
4.2 增强“阳光工场”工作人员职业素养 | 第43-48页 |
4.2.1 小组活动前期准备 | 第43-45页 |
4.2.2 引导工作人员发现自身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4.2.3 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 第46-47页 |
4.2.4 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运用能力 | 第47-48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8-51页 |
5.1 结论 | 第48页 |
5.2 建议 | 第48-51页 |
5.2.1“阳光工场”现有工作方法需要科学化 | 第48-49页 |
5.2.2 需要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 第49页 |
5.2.3 争取社会政策和社会资源对“阳光工场”的扶持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