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1.1 失地农民 | 第15页 |
1.1.2 农民市民化 | 第15页 |
1.1.3 城市化 | 第15页 |
1.1.4 心理融入 | 第15-16页 |
1.2 失地农民市民化心理融入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1.2.1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16页 |
1.2.2 赋权理论 | 第16-17页 |
1.2.3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7页 |
1.3 个案工作方法 | 第17-19页 |
1.3.1 个案工作含义 | 第17页 |
1.3.2 个案工作原则 | 第17-18页 |
1.3.3 个案工作目标 | 第18-19页 |
2 失地农民市民化心理融入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26页 |
2.1 失地农民市民化心理融入调查及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2.1.1 失地农民对市民生活的满意程度调查分析 | 第19-21页 |
2.1.2 失地农民对市民身份的认同程度调查分析 | 第21-22页 |
2.1.3 失地农民对基本保障情况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22-23页 |
2.2 失地农民市民化心理融入存在问题 | 第23-26页 |
2.2.1 居住环境变迁带来的心理不适问题 | 第23-24页 |
2.2.2 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引发的心理不适问题 | 第24-25页 |
2.2.3 失地补偿待遇水平不高导致的心理不适问题 | 第25-26页 |
3 个案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市民化心理融入的实施过程 | 第26-49页 |
3.1 接案 | 第26-28页 |
3.1.1 案主背景资料 | 第26-27页 |
3.1.2 建立专业关系 | 第27-28页 |
3.2 预估 | 第28-29页 |
3.2.1 分析问题 | 第28页 |
3.2.2 认定问题 | 第28-29页 |
3.3 案例一服务过程 | 第29-37页 |
3.3.1 服务计划 | 第29-30页 |
3.3.2 服务实施 | 第30-36页 |
3.3.3 服务评估 | 第36-37页 |
3.4 案例二服务过程 | 第37-42页 |
3.4.1 服务计划 | 第37-38页 |
3.4.2 服务实施 | 第38-42页 |
3.4.3 服务评估 | 第42页 |
3.5 案例三服务过程 | 第42-47页 |
3.5.1 服务计划 | 第42-43页 |
3.5.2 服务实施 | 第43-47页 |
3.5.3 服务评估 | 第47页 |
3.6 结案 | 第47-49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9-53页 |
4.1 结论 | 第49-50页 |
4.2 建议 | 第50-53页 |
4.2.1 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提供更多制度保障 | 第50-51页 |
4.2.2 倡导社会积极关注,构建和谐宽容氛围 | 第51页 |
4.2.3 提高社区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社区环境 | 第51-52页 |
4.2.4 社会工作服务促进失地农民自身能力建设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一 | 第56-58页 |
附录二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