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的朗读教学及其测试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1.3 研究综述 | 第13-24页 |
| 1.3.1“朗读”的含义 | 第13-14页 |
| 1.3.2 朗读教学的含义及重要性 | 第14-16页 |
| 1.3.3“基于理解”的朗读 | 第16-17页 |
| 1.3.4 朗读测试 | 第17页 |
| 1.3.5 朗读教学的现状研究 | 第17-23页 |
| 1.3.6 综述小结 | 第23-24页 |
| 第2章“基于理解”的朗读:是什么、为什么 | 第24-32页 |
| 2.1“基于理解”的朗读 | 第24-25页 |
| 2.2 朗读的基本原则 | 第25-28页 |
| 2.3 朗读技巧必须基于对课文的理解 | 第28-32页 |
| 2.2.1 诗歌中的节奏 | 第28-30页 |
| 2.2.2 句子中的停连 | 第30页 |
| 2.2.3“虚声”中的重音 | 第30-32页 |
| 第3章“基于理解”的朗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 第32-56页 |
| 3.1 朗读出慈母情——《慈母情深》课例分析 | 第32-38页 |
| 3.1.1 理解课文的关键点:“深”字的含义 | 第32-34页 |
| 3.1.2 通过重音朗读出关键点 | 第34-37页 |
| 3.1.3 通过节奏朗读出关键点 | 第37-38页 |
| 3.2 朗读出救灾气势——《大江保卫战》课例分析 | 第38-47页 |
| 3.2.1 理解课文的关键点:灾情紧急 | 第38-40页 |
| 3.2.2 通过语气朗读出关键点 | 第40-47页 |
| 3.3 朗读出庄子的文章风格——《天籁》课例分析 | 第47-56页 |
| 3.3.1 理解课文的关键点:地籁发声的依靠 | 第47-48页 |
| 3.3.2 通过语气朗读出关键点 | 第48-50页 |
| 3.3.3 通过停连朗读出关键点 | 第50-56页 |
| 第4章“基于理解”的朗读测试:测什么、怎么测 | 第56-77页 |
| 4.1“基于理解”的朗读测试的测试点研究 | 第56-60页 |
| 4.1.1 课文理解的关键点 | 第56-57页 |
| 4.1.2 朗读测试的测试点 | 第57-60页 |
| 4.2 大规模朗读测试的方法 | 第60-63页 |
| 4.2.1 计算机测试 | 第61页 |
| 4.2.2 录音测试 | 第61页 |
| 4.2.3 评价标准 | 第61-63页 |
| 4.3 实测的一次尝试 | 第63-66页 |
| 4.3.1 试测对象 | 第63页 |
| 4.3.2 测试框架 | 第63-64页 |
| 4.3.3 试测过程 | 第64-66页 |
| 4.4 《我爱朗读》APP平台实践 | 第66-77页 |
| 4.4.1 实践背景 | 第66-67页 |
| 4.4.2 操作流程 | 第67-75页 |
| 4.4.3 评价标准 | 第75-77页 |
| 第5章 研究总结 | 第77-79页 |
| 5.1 研究的结论 | 第77-78页 |
|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致谢 | 第83-8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