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民事虚假诉讼概述 | 第11-22页 |
1.1 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 | 第11-13页 |
1.2 民事虚假诉讼的特征 | 第13-16页 |
1.2.1 民事虚假诉讼的表象合法性 | 第13-14页 |
1.2.2 民事虚假诉讼的主体特殊性 | 第14页 |
1.2.3 民事虚假诉讼双方当事人关系特殊 | 第14-15页 |
1.2.4 民事虚假诉讼甄别困难 | 第15页 |
1.2.5 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 第15-16页 |
1.2.6 受害对象的复数性 | 第16页 |
1.3 民事虚假诉讼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6-22页 |
1.3.1 民事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 | 第17-18页 |
1.3.2 民事虚假诉讼与诉讼欺诈 | 第18-20页 |
1.3.3 民事虚假诉讼与诉权滥用、诉讼权利的滥用 | 第20-22页 |
第2章 民事虚假诉讼的常发领域和危害及规制意义 | 第22-28页 |
2.1 民事虚假诉讼的常发领域 | 第22-24页 |
2.2 民事虚假诉讼的危害 | 第24-27页 |
2.3 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意义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法院防范与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44页 |
3.1 我国法院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依据 | 第28-31页 |
3.2 我国各地法院防范与规制民事虚假诉讼出台的措施 | 第31-32页 |
3.3 我国法院防范与规制民事虚假诉讼所呈现的共同点 | 第32-33页 |
3.4 我国法院处理民事虚假诉讼存在的问题 | 第33-44页 |
3.4.1 法律制度上的问题 | 第34-39页 |
3.4.2 司法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9-44页 |
第4章 完善民事虚假诉讼防范与规制措施的建议 | 第44-52页 |
4.1 法律制度上的完善建议 | 第44-47页 |
4.1.1 立法活动不断更新 | 第44页 |
4.1.2 民事证据制度的修正 | 第44-45页 |
4.1.3 明确民事侵权赔偿制度 | 第45页 |
4.1.4 完善“虚假诉讼罪”的相关规定 | 第45-46页 |
4.1.5 调整调解制度的适用 | 第46页 |
4.1.6 确立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 | 第46-47页 |
4.2 司法运行的完善建议 | 第47-52页 |
4.2.1 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诉讼运行模式 | 第47-48页 |
4.2.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解决法院信息不畅 | 第48页 |
4.2.3 确立告知案件第三人机制 | 第48-49页 |
4.2.4 变革法官管理体制和提升司法工作人员素养 | 第49页 |
4.2.5 尝试建立审前审查程序 | 第49-50页 |
4.2.6 完善检察机关的监督和救济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