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一种新型抗灰霉生物防治菌种的筛选与活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前言第10-24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灰霉病及危害第11-15页
        1.2.1 灰霉病简介第11-12页
        1.2.2 灰霉病发病条件第12-13页
        1.2.3 灰霉病感染症状第13页
        1.2.4 灰霉病防治第13-15页
            1.2.4.1 生物防治第13-14页
            1.2.4.2 农业防治第14页
            1.2.4.3 化学防治第14-15页
    1.3 粉红粘帚霉第15-18页
        1.3.1 粉红粘帚霉简介第15页
        1.3.2 粉红粘帚霉的生物学特性第15-16页
        1.3.3 粉红粘帚霉的生防机制第16-17页
            1.3.3.1 竞争作用第16页
            1.3.3.2 促生和诱导作用第16-17页
            1.3.3.3 溶菌作用第17页
            1.3.3.4 抗生作用第17页
            1.3.3.5 重寄生作用第17页
        1.3.4 粉红粘帚霉的实际应用情况第17-18页
    1.4 微生物菌种选育第18-21页
        1.4.1 诱变育种的原则第19-20页
        1.4.2 诱变方法第20-21页
            1.4.2.1 紫外诱变第20页
            1.4.2.2 亚硝酸诱变第20页
            1.4.2.3 温度诱变第20-21页
            1.4.2.4 复合诱变第21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1-24页
第二章 粉红粘帚霉的诱变选育第24-42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6页
        2.1.1 供试菌种及来源第24页
        2.1.2 试剂与生产厂家第24-25页
        2.1.3 主要仪器与生产厂家第25页
        2.1.4 马铃薯葡萄糖固体培养基(PDA)的配制第25页
        2.1.5 常用试剂的配制第25-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31页
        2.2.1 菌种活化第26页
        2.2.2 菌种的培养第26-27页
            2.2.2.1 点接种法第26页
            2.2.2.2 液体表面密集接种法第26-27页
        2.2.3 孢子悬液的制备第27页
            2.2.3.1 孢子悬液的打孔器制取法第27页
            2.2.3.2 接种针刮菌丝制备孢子悬液第27页
        2.2.4 平板产孢量测定第27-28页
        2.2.5 菌种保藏第28页
            2.2.5.1 液体石蜡EP管保藏法第28页
            2.2.5.2 斜面保藏法第28页
        2.2.6 粉红粘帚霉的诱变第28-30页
            2.2.6.1 出发菌株的筛选第28页
            2.2.6.2 孢子悬液的制备第28页
            2.2.6.3 紫外诱变第28-29页
            2.2.6.4 亚硝酸钠诱变第29页
            2.2.6.5 温度诱变第29页
            2.2.6.6 亚硝酸钠-紫外复合诱变第29-30页
            2.2.6.7 温度-紫外复合诱变第30页
        2.2.7 计算诱变的致死率与正、负突变率第30页
        2.2.8 高活力菌株的筛选第30-31页
            2.2.8.1 菌株初筛第30页
            2.2.8.2 菌株复筛第30-31页
        2.2.9 检测各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第31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1-39页
        2.3.1 紫外诱变结果第31-33页
            2.3.1.1 紫外诱变致死率第31-32页
            2.3.1.2 紫外诱变突变率第32-33页
        2.3.2 温度诱变结果第33-34页
            2.3.2.1 温度诱变致死率第33页
            2.3.2.2 温度诱变突变率第33-34页
        2.3.3 亚硝酸钠诱变结果第34-35页
            2.3.3.1 亚硝酸钠诱变致死率第34-35页
            2.3.3.2 亚硝酸钠诱变突变率第35页
        2.3.4 温度-紫外复合诱变结果第35页
        2.3.5 亚硝酸钠-紫外复合诱变结果第35-36页
        2.3.6 各突变菌株的复筛第36-39页
            2.3.6.1 紫外突变菌株的复筛第36-37页
            2.3.6.2 温度突变菌株的复筛第37页
            2.3.6.3 复筛亚硝酸钠突变菌株第37-38页
            2.3.6.4 复筛温度-紫外复合突变菌株第38页
            2.3.6.5 复筛亚硝酸钠-紫外复合突变菌株第38-39页
        2.3.7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第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2页
第三章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的生物特性对比第42-52页
    3.1 实验材料第42-43页
        3.1.1 供试菌株及来源第42页
        3.1.2 主要仪器与生产厂家第42-43页
        3.1.3 主要试剂、原料与生产厂家第43页
        3.1.4 0.1%吐温80-蒸馏水的配制第43页
        3.1.5 培养基的制备第43页
            3.1.5.1 制备马铃薯葡萄糖固体培养基(PDA)第43页
            3.1.5.2 制备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第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45页
        3.2.1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菌落形态对比第43页
        3.2.2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菌落生长速度对比第43-44页
        3.2.3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菌丝生物产量对比第44页
        3.2.4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产孢量对比第44页
        3.2.5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产孢曲线对比第44页
        3.2.6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孢子萌发率对比第44-4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3.3.1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菌落形态对比第45-46页
        3.3.2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菌落生长对比第46-47页
        3.3.3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菌丝生物产量对比第47-48页
        3.3.4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产孢量对比第48页
        3.3.5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产孢曲线对比第48-50页
        3.3.6 粉红粘帚霉原始菌株与突变菌株孢子萌发率对比第50-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粉红粘帚霉室内药效研究第52-66页
    4.1 实验材料第52-53页
        4.1.1 供试菌株及来源第52页
        4.1.2 主要仪器与生产厂家第52-53页
        4.1.3 主要试剂、原料与生产厂家第53页
        4.1.4 培养基的制备第53页
        4.1.5 0.1%吐温80-蒸馏水的配制方法第53页
    4.2 实验方法第53-56页
        4.2.1 单点对峙第53页
        4.2.2 多点对峙第53-54页
        4.2.3 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实验-平皿法第54页
        4.2.4 抑制病原菌活体拮抗实验-盆栽法第54-56页
            4.2.4.1 供试植株第54页
            4.2.4.2 制备灰霉菌孢子悬液第54-55页
            4.2.4.3 制备粉红粘帚霉孢子悬液第55页
            4.2.4.4 供试菌株接种第55页
            4.2.4.5 病情调查第55-5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6-63页
        4.3.1 单点对峙第56-57页
        4.3.2 多点对峙第57-60页
        4.3.3 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实验-平皿法第60-62页
        4.3.4 抑制病原菌活体拮抗实验-盆栽法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6页
全文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致谢第74-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6-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鞍山联通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财政空间管理研究--基于财政可持续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