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1.3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就业现状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就业问题原因研究的各种理论 | 第16-18页 |
1.2.3 改善就业现状的路径分析理论 | 第18-20页 |
1.3 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21页 |
1.4.3 调查研究法 | 第21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第22-33页 |
2.1 近年来毕业生增长趋势概况 | 第22-23页 |
2.2 近三年来山东省非师范类就业形势分析 | 第23-28页 |
2.2.1 就业落实率 | 第23-25页 |
2.2.2 毕业流向 | 第25-28页 |
2.2.3 求职渠道 | 第28页 |
2.3 2014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情况及就业情况 | 第28-31页 |
2.3.1 2014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情况 | 第28-29页 |
2.3.2 2014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 第29-31页 |
2.3.3 2014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求职意向 | 第31页 |
2.3.4 2014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满意度情况 | 第31页 |
2.4 就业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2.4.1 就业需求旺盛 | 第32页 |
2.4.2 就业质量堪忧 | 第32-33页 |
第3章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 第33-40页 |
3.1 外部因素 | 第33-37页 |
3.1.1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教育因素 | 第33-35页 |
3.1.2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因素 | 第35页 |
3.1.3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因素 | 第35-36页 |
3.1.4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因素 | 第36-37页 |
3.2 内部因素 | 第37-40页 |
3.2.1 高校毕业生的自身择业理念 | 第37-38页 |
3.2.2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 第38-40页 |
第4章 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职能和责任 | 第40-43页 |
4.1 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职能 | 第40-41页 |
4.1.1 政府职能概述 | 第40页 |
4.1.2 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应发挥的职能 | 第40-41页 |
4.2 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责任 | 第41-43页 |
4.2.1 政府干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4.2.2 政府的责任定位 | 第42-43页 |
第5章 探索政府视角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路径 | 第43-49页 |
5.1 管理方面 | 第43-44页 |
5.1.1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就业环境 | 第43-44页 |
5.1.2 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保障劳资双方权益 | 第44页 |
5.2 服务方面 | 第44-46页 |
5.2.1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畅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群体的沟通渠道 | 第44页 |
5.2.2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 第44-45页 |
5.2.3 前伸后延相关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 第45-46页 |
5.2.4 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定位,提高就业能力 | 第46页 |
5.3 政策方面 | 第46-49页 |
5.3.1 完善创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创业带动就业 | 第46-48页 |
5.3.2 引导基层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 第48页 |
5.3.3 关注困难群体,做好保障工作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9-5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9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目录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