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图目录 | 第15-19页 |
| 表目录 | 第19-20页 |
| 1 绪论 | 第20-32页 |
| ·海洋浮游植物研究 | 第20-23页 |
| ·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20页 |
| ·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 | 第20-23页 |
| ·海洋浮游植物功能群研究 | 第23-27页 |
| ·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群(Biogeochemical functional groups) | 第23-24页 |
| ·基于营养关系的浮游植物功能群 | 第24-27页 |
| ·黄、东海浮游植物研究概况 | 第27-31页 |
| ·黄海浮游植物及其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 ·东海浮游植物及其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 2 黄、东海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时空分布 | 第32-11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 ·航次信息 | 第32-35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35页 |
|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计算 | 第35页 |
| ·参数计算 | 第35-36页 |
| ·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划分 | 第36-37页 |
| ·黄海冷水团水域的浮游植物功能群 | 第37-52页 |
| ·冷水团I(LST-I)航次 | 第37-44页 |
| ·冷水团II(LST-II)航次 | 第44-52页 |
| ·东海缺氧区水域的浮游植物功能群 | 第52-76页 |
| ·缺氧区I(QYQ-I)航次 | 第52-60页 |
| ·缺氧区II(QYQ-II)航次 | 第60-68页 |
| ·缺氧区III(QYQ-III)航次 | 第68-76页 |
| ·东海越冬场与产卵场水域的浮游植物功能群 | 第76-107页 |
| ·中陆架I(ZLJ-I)航次 | 第76-83页 |
| ·中陆架II(ZLJ-II)航次 | 第83-91页 |
| ·产卵场II(CLC-II)航次 | 第91-98页 |
| ·产卵场IV(CLC-IV)航次 | 第98-107页 |
| ·讨论 | 第107-117页 |
| ·浮游植物功能群的营养功能 | 第107-108页 |
| ·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时空变化 | 第108-117页 |
| ·小结 | 第117-119页 |
| 3 黄、东海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19-1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0页 |
| ·航次信息 | 第119页 |
| ·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数据 | 第119页 |
| ·典范对应分析(CCA) | 第119-120页 |
| ·浮游植物功能群、关键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20-125页 |
| ·冷水团I(LST-I)航次 | 第120页 |
| ·冷水团II(LST-II)航次 | 第120-121页 |
| ·缺氧区I(QYQ-I)航次 | 第121-122页 |
| ·缺氧区II(QYQ-II)航次 | 第122-123页 |
| ·缺氧区III(QYQ-III)航次 | 第123页 |
| ·中陆架I(ZLJ-I)航次 | 第123-124页 |
| ·中陆架II(ZLJ-II)航次 | 第124-125页 |
| ·讨论 | 第125-128页 |
| ·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 ·物理过程对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 ·小结 | 第128-129页 |
| 4 基于浮游植物功能群的黄、东海生态区的划分 | 第129-1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29页 |
| ·航次信息 | 第129页 |
| ·浮游植物功能群数据 | 第129页 |
| ·生态区的划分方法 | 第129页 |
| ·结果 | 第129-136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129-132页 |
| ·基于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生态区的划分 | 第132-136页 |
| ·讨论 | 第136-137页 |
| ·南黄海的浮游植物功能群与浮游动物功能群 | 第136-137页 |
| ·浮游植物功能群与长江口外氧的亏损 | 第137页 |
| ·小结 | 第137-138页 |
| 5 结语 | 第138-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47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47-148页 |
| 数据来源说明 | 第148-149页 |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