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水生植物学论文

夏冬季中国近海今生颗石藻及其钙化作用速率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第一章 海洋今生颗石藻研究综述第15-48页
 引言第15页
   ·今生颗石藻简介第15-24页
     ·分类学特征第16-17页
     ·形态学特征第17-18页
     ·生理学特征第18-19页
     ·钙化的细胞学过程第19-20页
     ·代表物种第20-24页
       ·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第20-24页
       ·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第24页
   ·今生颗石藻的自然地理分布第24-27页
     ·世界海域的分布第24-26页
     ·中国近海的分布第26-27页
   ·今生颗石藻钙化作用研究第27-41页
     ·海洋生物碳泵第27-29页
       ·有机碳泵(organic carbon pump)第28页
       ·碳酸盐反向泵(carbonate counter pump)第28-29页
       ·雨率(rain ratio)第29页
     ·固碳速率和钙化速率测定方法第29-35页
       ·常见的测定方法第29-32页
       ·微扩散法(Micro-Diffusion Technique)第32-35页
     ·影响钙化/有机碳生产(CaC0_3/POC)的主要因素第35-40页
       ·温度第35页
       ·光第35-36页
       ·常量元素第36-37页
       ·微量元素第37-38页
       ·C0_2第38-39页
       ·摄食第39-40页
     ·钙化/有机碳生产(CaC0_3/POC)的模型研究第40-41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展望第41-48页
     ·钙化/有机碳生产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第41-44页
       ·表层生产与深层沉降第41-42页
       ·雨率与C0_2源汇第42-44页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44-45页
     ·本研究的意义及展望第45-48页
       ·全球变化与海水碳酸盐体系的变化第45-46页
       ·意义及展望第46-48页
第二章 中国近海颗石藻钙化速率和固碳速率研究第48-110页
 引言第48页
   ·材料和方法第48-55页
     ·航次调查和实验站位第48-51页
     ·调查项目和方法第51-55页
       ·水化学、叶绿素及营养盐第51-52页
       ·颗石藻和浮游植物第52-53页
       ·颗粒CaC0_3(PIC)和颗粒有机碳(POC)第53页
       ·钙化速率和固碳速率测定第53-54页
       ·数据统计处理及分析第54-55页
   ·实验结果第55-83页
     ·水文、叶绿素及营养盐第55-58页
     ·颗石藻第58-68页
       ·优势种和丰度特征第58-64页
       ·生源CaC0_3和细胞有机碳第64-66页
       ·上层水体颗石球通量第66-68页
     ·浮游植物第68-72页
       ·优势种和丰度特征第68-71页
       ·浮游植物碳(Phyto-C)第71-72页
     ·颗粒碳(PIC和POC)第72-76页
       ·PIC特征第72-74页
       ·POC特征第74-76页
     ·钙化速率(pPIC)和固碳速率(pPOC)第76-80页
       ·pPIC特征第76-78页
       ·pPOC特征第78-80页
     ·基于C的生长率(μPOC、μPIC和μPhytoC)第80-81页
     ·C库的周转(τPOC、τPIC和τPhytoC)第81-83页
   ·讨论第83-105页
     ·现存量内在关系分析第83-89页
       ·碳的生物体积换算vs碳的化学测定第83-84页
       ·颗粒有机碳/颗粒无机碳vs叶绿素第84-85页
       ·碳叶绿素比(Phyto-C vs CHL-a)第85-86页
       ·颗粒钙vs颗石球第86-87页
       ·颗粒无机碳vs颗粒有机碳;颗石藻PIC/POC第87页
       ·颗石藻/硅藻比(C/D ratio)第87-89页
     ·生产率与现存量的关系探讨第89-91页
       ·pPIC/pPOC vs叶绿素第89-90页
       ·pPIC vs碳酸钙;pPIC vs颗石球第90-91页
     ·现存量、生产率与环境的关系探讨第91-95页
       ·与温度和盐度的关系第91-93页
       ·与营养盐的关系第93-95页
     ·钙化作用对海洋C固定的贡献第95-97页
       ·pPIC对总碳固定的贡献第95页
       ·今生颗石藻的有机碳生产对总有机碳固定的贡献第95-97页
     ·夏季中国近海雨率(pPIC:pPOC)的区域特征第97-102页
       ·世界海域的雨率特征第97-98页
       ·本研究的雨率特征(pPIC vs pPOC)第98-102页
     ·海洋上层C生产与深层C输出的关系探讨第102-105页
       ·中国近海沉积物捕集器通量研究的历史资料第102页
       ·本研究上层水体C生产与已有资料的比较研究第102-105页
   ·结论第105-110页
     ·调查海域颗石藻和浮游植物现存量的特征第105-107页
     ·调查海域钙化速率和固碳速率的特征第107-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3页
文章发表及撰写情况第123-124页
图目录第124-126页
Figure caption第126-128页
表目录第128-129页
Table caption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东海浮游植物功能群研究
下一篇:羽藻再生过程中基因表达及其光合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