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1.1 研究意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进程 | 第8-9页 |
2 中国刑法中违约行为犯罪化基本内涵及现象概览 | 第9-13页 |
2.1 违约行为犯罪化的基本内涵 | 第9-11页 |
2.2 中国刑法中违约行为犯罪化的基本表现 | 第11-13页 |
3 中国当前违约行为犯罪化的合理性分析 | 第13-20页 |
3.1 违约行为犯罪化的现实合理性研究 | 第13-17页 |
3.1.1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入罪的现实合理性分析 | 第13-14页 |
3.1.2 恶意透支信用卡入罪的现实合理性分析 | 第14-16页 |
3.1.3 侵犯商业秘密入罪的现实合理性分析 | 第16-17页 |
3.2 违约行为犯罪化条款在实际适用中的效果 | 第17-20页 |
3.2.1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适用效果分析 | 第17-18页 |
3.2.2 侵犯商业秘密罪适用效果分析 | 第18-19页 |
3.2.3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适用效果分析 | 第19-20页 |
4 中国刑法中违约行为犯罪化条款的正当性分析 | 第20-32页 |
4.1 立法上的正当性讨论 | 第20-23页 |
4.1.1 行为的危害性 | 第20页 |
4.1.2 过错责任 | 第20-21页 |
4.1.3 刑法谦抑主义 | 第21-23页 |
4.2 违约行为犯罪化现象的个罪分析 | 第23-32页 |
4.2.1 侵犯商业秘密罪 | 第23-25页 |
4.2.2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 | 第25-27页 |
4.2.3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 第27-32页 |
5 违约行为犯罪化的现实选择 | 第32-37页 |
5.1 立法上的现实选择 | 第32-33页 |
5.2 司法上的现实选择 | 第33-37页 |
5.2.1 恶意欠薪罪司法上的现实选择 | 第34-35页 |
5.2.2 侵犯商业秘密罪司法上的现实选择 | 第35页 |
5.2.3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司法上的现实选择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