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论文

10kV配电网非接触测量技术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第12-16页
        1.2.1 非接触电流测量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非接触电压测量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电力信号降噪算法第15-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非接触测量基本原理第17-27页
    2.1 非接触电流测量第17-21页
        2.1.1 罗氏线圈简介第17页
        2.1.2 罗氏线圈的特性分析及改进措施第17-19页
        2.1.3 基于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基本原理第19-20页
        2.1.4 电流互感器的等效电路第20页
        2.1.5 电流互感器积分环节和相位调节第20-21页
    2.2 非接触电压测量第21-26页
        2.2.1 电场耦合原理求解电压第21-22页
        2.2.2 高压输电线工频电场逆问题第22页
        2.2.3 工频线路周围电场分析第22-24页
        2.2.4 基于电场耦合和逆问题的电压互感器第24-25页
        2.2.5 电压互感器基本结构第25-26页
        2.2.6 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第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基于改进QPSO的形态学滤波算法第27-35页
    3.1 数学形态学滤波第27-30页
        3.1.1 数学形态学简介第27-28页
        3.1.2 数学形态学的应用第28页
        3.1.3 数学形态学进行电力信号滤波的优点第28页
        3.1.4 数学形态学的滤波原理第28-29页
        3.1.5 结构元素的选取第29-30页
    3.2 量子粒子群算法第30-32页
        3.2.1 基本粒子群算法第30页
        3.2.2 基本量子粒子群算法第30-32页
    3.3 改进量子粒子群算法对结构元素优化第32-34页
        3.3.1 电力信号与结构元素的关系第32页
        3.3.2 混沌初始化第32-33页
        3.3.3 加入变异处理第33-34页
        3.3.4 适应度函数第34页
        3.3.5 基本优化过程第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非接触测量系统的设计第35-50页
    4.1 非接触电流互感器设计第36-40页
        4.1.1 罗氏线圈参数设置第36-38页
        4.1.2 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积分环节第38-39页
        4.1.3 分段线性化方法第39-40页
    4.2 非接触电压互感器设计第40-42页
        4.2.1 差动输入结构第40-41页
        4.2.2 比例放大与电平抬升电路第41-42页
        4.2.3 电压校正第42页
    4.3 WIFI通信模块第42-43页
    4.4 测量回路PCB板设计第43页
    4.5 滤波装置设计第43-47页
        4.5.1 结构元素选取原则第43-45页
        4.5.2 改进滤波算法参数设置第45页
        4.5.3 滤波算法的程序设计第45-46页
        4.5.4 算法的DSP实现第46-47页
    4.6 高压取能装置的设计第47-49页
        4.6.1 铁芯材料的选择第48页
        4.6.2 线圈匝数第48页
        4.6.3 储能元件的选择第48-49页
        4.6.4 电源电路的设计第49页
    4.7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第50-57页
    5.1 滤波算法仿真对比第50-52页
        5.1.1 滤波算法参数设置第50-51页
        5.1.2 稳定电压信号的滤波效果第51-52页
    5.2 测量精度分析第52-54页
        5.2.1 电流测量精度分析第52-53页
        5.2.2 电压测量精度分析第53-54页
    5.3 电能质量扰动监测第54-56页
        5.3.1 暂态扰动下滤波效果对比第54-55页
        5.3.2 结果分析第55-56页
    5.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6.1 结论第57页
    6.2 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管理创新中社会组织与企业合作问题研究
下一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毒FJzz1/2011株对仔猪的致病性分析及N蛋白抗原表位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