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双生病毒的发生与危害 | 第12-13页 |
1.2 双生病毒的检测 | 第13-15页 |
1.2.1 血清学检测 | 第13页 |
1.2.2 核酸杂交检测 | 第13页 |
1.2.3 PCR检测法 | 第13-14页 |
1.2.4 滚环扩增 | 第14-15页 |
1.2.5 高通量测序 | 第15页 |
1.3 双生病毒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 第15-18页 |
1.4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5 甘薯曲叶病毒的研究概况 | 第19页 |
1.6 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的研究概况 | 第19页 |
1.7 双生病毒的分类原则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湖南省番茄和牵牛花上的双生病毒分子鉴定 | 第20-37页 |
2.1 材料和仪器 | 第20-22页 |
2.1.1 材料 | 第20-21页 |
2.1.2 菌种和载体 | 第21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1.4 主要溶液的配方 | 第21-22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2 方法 | 第22-29页 |
2.2.1 叶片总DNA提取 | 第22页 |
2.2.2 病毒基因组的滚环扩增(RCA) | 第22页 |
2.2.3 酶切样品RCA产物 | 第22-23页 |
2.2.4 DNA片段的纯化 | 第23页 |
2.2.5 PCR扩增 | 第23-25页 |
2.2.6 DNA克隆技术 | 第25-26页 |
2.2.7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6-27页 |
2.2.8 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27-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2.3.1 RCA产物酶切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2.3.2 DNA-A全长序列扩增 | 第30页 |
2.3.3 TYLCV-HN和SPLCV-HN的基因组结构 | 第30-31页 |
2.3.4 TYLCV-HN及SPLCV-HN的序列分析 | 第31-33页 |
2.3.5 TYLCV-HN及SPLCV-HN的进化树构建及分析 | 第33-34页 |
2.3.6 DNA-B组份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2.3.7 DNAβ 组份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2.4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海南省番茄上的双生病毒的分子鉴定 | 第37-48页 |
3.1 材料和仪器 | 第37-38页 |
3.1.1 材料 | 第37页 |
3.1.2 菌种和载体 | 第37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3.1.4 主要溶液的配方 | 第37-38页 |
3.1.5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3.2 方法 | 第38-41页 |
3.2.1 叶片总DNA提取 | 第38页 |
3.2.2 病毒基因组的滚环扩增(RCA) | 第38页 |
3.2.3 PCR产物的纯化 | 第38页 |
3.2.4 PCR扩增 | 第38-39页 |
3.2.5 DNA克隆技术 | 第39页 |
3.2.6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9页 |
3.2.7 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39-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3.3.1 DNA-A组份检测结果 | 第41页 |
3.3.2 DNA-A组份全长扩增 | 第41-42页 |
3.3.3 DNA-A组份的基因组结构 | 第42-43页 |
3.3.4 DNA-A组份的BLAST序列分析 | 第43页 |
3.3.5 DNA-A组份的进化树构建及分析 | 第43-44页 |
3.3.6 DNA-B组份检测结果 | 第44页 |
3.3.7 DNAβ 组份检测结果 | 第44-45页 |
3.3.8 DNA-β 组份的基因组结构 | 第45页 |
3.3.9 DNAβ 组份的序列分析 | 第45-46页 |
3.3.10 DNAβ 组份的进化树构建及分析 | 第46-47页 |
3.4 讨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8-49页 |
附文 绣球环斑病毒在中国的首次分离和序列鉴定 | 第49-57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49-50页 |
2 方法 | 第50-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4 讨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