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国民收入、国民财富论文

马克思与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比较分析及启示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理论背景第10页
        1.1.2 现实背景第10-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9-20页
        1.4.1 研究思路第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20-21页
2 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第21-26页
    2.1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1-22页
        2.1.1 威廉×配第(1623-1687)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1-22页
        2.1.2 亚当×斯密(1723-1790)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2页
        2.1.3 大卫×李嘉图(1772-1823)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2页
    2.2 庸俗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2-24页
        2.2.1 萨伊(1767-1832)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3页
        2.2.2 马尔萨斯(1766-1834)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3页
        2.2.3 约翰×穆勒(1806-1873)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3-24页
    2.3 马克思(1818-1883)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4页
    2.4 现代西方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4-26页
        2.4.1 克拉克(1847-1938)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4页
        2.4.2 马歇尔(1842-1924)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4-25页
        2.4.3 凯恩斯(1883-1946)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5-26页
3 马克思与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概述第26-34页
    3.1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概述第26-30页
        3.1.1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时代背景第26-27页
        3.1.2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理论基础第27页
        3.1.3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7-29页
        3.1.4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方法第29-30页
    3.2 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概述第30-34页
        3.2.1 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时代背景第30页
        3.2.2 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理论基础第30-31页
        3.2.3 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第31-32页
        3.2.4 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方法第32-34页
4 马克思与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联系与区别第34-41页
    4.1 马克思与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联系第34-35页
        4.1.1 马克思继承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中的科学成分第34页
        4.1.2 马克思与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有共同点第34-35页
    4.2 马克思与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区别第35-39页
        4.2.1 马克思与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同第35页
        4.2.2 马克思与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第35-36页
        4.2.3 马克思与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不同第36-38页
        4.2.4 马克思与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同第38-39页
    4.3 马克思与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比较分析的意义第39-41页
        4.3.1 肯定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进步性第39页
        4.3.2 把握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局限性第39页
        4.3.3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第39-41页
5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指导意义及启示第41-50页
    5.1 理论指导第41-42页
    5.2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第42-44页
        5.2.1 居民内部收入分配不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第42-43页
        5.2.2 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过低第43-44页
    5.3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4-46页
        5.3.1 初次分配中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第44页
        5.3.2 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作用严重缺失第44-45页
        5.3.3 劳动者收入保障机制缺失第45页
        5.3.4 所有制经济比重不合理第45-46页
    5.4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启示第46-50页
        5.4.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第46-47页
        5.4.2 优化所有制结构第47页
        5.4.3 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47-48页
        5.4.4 理清收入分配关系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第48页
        5.4.5 强化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第48-50页
6 结语第50-51页
    6.1 主要观点第50页
    6.2 展望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高能耗冶金企业节能减排激励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