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机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2-14页
        1.2.1 研究思路第13页
        1.2.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框架第15-16页
    1.4 可能的创新点第16-19页
第二章 文献述评第19-29页
    2.1 规模报酬理论的文献综述第19-25页
        2.1.1 新古典理论与规模报酬不变第19-20页
        2.1.2 新增长理论与规模报酬递增第20-23页
        2.1.3 内生增长理论的新发展第23-24页
        2.1.4 规模报酬的来源和形成机制第24-25页
    2.2 对现有文献的总结评述及本文的视角第25-29页
        2.2.1 对于规模报酬理论发展的梳理和总结第26页
        2.2.2 对于规模报酬来源及形成机制的总结第26-27页
        2.2.3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第27页
        2.2.4 本文的视角第27-29页
第三章 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机理分析第29-43页
    3.1 外部性促进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形成的机理分析第29-37页
        3.1.1 知识溢出促进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机理分析第29-32页
        3.1.2 R&D促进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机理分析第32-34页
        3.1.3 人力资本投资促进规模报酬形成的机理分析第34-37页
    3.2 分工和专业化促进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机理分析第37-40页
        3.2.1 专业化分工促进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机理分析第37-38页
        3.2.2 多样化分工促进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机理分析第38-39页
        3.2.3 分工与市场的动态演进促进规模报酬形成的机理分析第39-40页
    3.3 小结第40-43页
第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的评价第43-61页
    4.1 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描述与评价第43-45页
        4.1.1 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状态的描述和分析第43-44页
        4.1.2 中国长期经济增长中不同产业的描述与评价第44-45页
    4.2 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判定与评价第45-54页
        4.2.1 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总体水平的规模报酬状况第46-50页
        4.2.2 中国经济增长分行业规模报酬测算第50-54页
    4.3 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影响因素分析第54-58页
        4.3.1 模型设定第55页
        4.3.2 数据选取与统计描述第55-57页
        4.3.3 模型结果分析第57-58页
    4.4 小结第58-61页
第五章 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递增的形成机制第61-71页
    5.1 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递增的技术创新机制第61-66页
        5.1.1 知识溢出形成的技术创新机制第61-63页
        5.1.2 R&D活动形成的技术创新机制第63-64页
        5.1.3 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技术创新机制第64-66页
    5.2 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递增的分工与专业化机制第66-68页
    5.3 小结第68-71页
第六章 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递增机制的实现第71-77页
    6.1 规模报酬递增的技术进步路径第71-73页
        6.1.1 获得技术溢出,促进技术进步第71-72页
        6.1.2 增强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第72页
        6.1.3 培育人力资本,积累创新资本第72-73页
    6.2 规模报酬递增的结构转换路径第73-74页
        6.2.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第73-74页
        6.2.2 优化就业结构,建设新兴产业第74页
    6.3 规模报酬递增的制度建设路径第74-76页
        6.3.1 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创新产业第74-75页
        6.3.2 实行监督引导,合理配置资源第75-76页
    6.4 小结第76-7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7.1 结论第77-78页
    7.2 待解决的问题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语篇的现代汉语“NP的VP”构式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与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比较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