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2.1 吸波材料 | 第15-16页 |
1.2.2 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1.2.3 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3 陶瓷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3 前驱体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1-30页 |
1.3.1 有机前驱体的种类 | 第21-23页 |
1.3.2 前驱体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1.3.3 SiCN前驱体陶瓷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3.4 SiCN(Fe)前驱体陶瓷的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0-31页 |
1.4.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页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表征方法 | 第31-39页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31-32页 |
2.1.1 实验及测试设备 | 第31-32页 |
2.1.2 实验原料 | 第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1 反应装置及制备工艺 | 第32-33页 |
2.2.2 SiCN前驱体陶瓷的实验工艺流程 | 第33-35页 |
2.3 测试仪器及表征方法 | 第35-39页 |
2.3.1 体积密度及显气孔率测定 | 第35页 |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5-36页 |
2.3.3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 第36页 |
2.3.4 显微结构分析(SEM) | 第36页 |
2.3.5 XRD物相分析 | 第36页 |
2.3.6 介电性能测试 | 第36-39页 |
第三章 SiCN前驱体陶瓷的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9-50页 |
3.1 前驱体的表征及交联过程 | 第39-43页 |
3.1.1 前驱体的选择 | 第39-40页 |
3.1.7 前驱体的FTIR分析 | 第40-41页 |
3.1.3 前驱体的TG/DSC分析 | 第41-42页 |
3.1.4 前驱体的交联过程 | 第42-43页 |
3.2 成型工艺及参数的确定 | 第43-47页 |
3.3 热解行为及机理 | 第47-49页 |
3.3.1 热解过程中的体积效应 | 第47-48页 |
3.3.2 热解产物分析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SiCN前驱体陶瓷的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 第50-64页 |
4.1 SiCN前驱体陶瓷的结构及性能 | 第50-57页 |
4.1.1 SiCN前驱体陶瓷的物相组成 | 第50-51页 |
4.1.2 SiCN前驱体陶瓷的形态及微观结构 | 第51-53页 |
4.1.3 SiCN前驱体陶瓷的电性能的研究 | 第53-55页 |
4.1.4 SiCN前驱体陶瓷的介电及吸波性能的研究 | 第55-57页 |
4.2 甲基丙烯酸加入量对SiCN前驱体陶瓷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57-62页 |
4.2.1 甲基丙烯酸加入量对SiCN前驱体陶瓷结构及相组成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2 甲基丙烯酸加入量对SiCN前驱体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 | 第59-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SiCN(Fe)前驱体陶瓷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的研究 | 第64-77页 |
5.1 铁源对SiCN(Fe)前驱体陶瓷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64-70页 |
5.1.1 铁源对SiCN(Fe)前驱体陶瓷物相及结构的影响 | 第64-67页 |
5.1.2 铁源对SiCN(Fe)前驱体陶瓷电磁性能及吸波性能的影响 | 第67-70页 |
5.2 纳米氧化铁对SiCN(Fe)前驱体陶瓷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70-75页 |
5.2.1 纳米氧化铁对SiCN(Fe)前驱体陶瓷微观结构及物相的影响 | 第70-72页 |
5.2.2 纳米氧化铁对SiCN(Fe)前驱体陶瓷电磁性能及吸波性能的影响 | 第72-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8页 |
6.3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Ⅰ: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