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的心理地位、人际交往能力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引言第10-11页
2.文献综述第11-30页
     ·心理地位第11-16页
       ·心理地位的界定第11-13页
       ·心理地位与人际距离第13-16页
     ·人际交往能力第16-18页
       ·人际交往第16页
       ·人际交往能力的界定第16-17页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第17-18页
     ·社会适应性第18-21页
       ·适应第18页
       ·社会适应第18页
       ·社会适应性的界定第18-19页
       ·社会适应的理论建构第19-21页
         ·起始比较环节第19-20页
         ·心理发动环节第20页
         ·内容操作环节第20页
         ·适应评价环节第20-21页
       ·社会适应的评价第21页
     ·多民族混合学校第21-24页
       ·多民族混合学校的界定第21-22页
       ·多民族混合学校相关研究第22-24页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相关理论第24-28页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第24-25页
       ·发展情境论第25-26页
       ·文化差异理论第26页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引导机制第26-28页
         ·亚社会认同机制第26-27页
         ·社会比较机制第27页
         ·角色引导机制第27页
         ·社会学习机制第27-28页
     ·心理地位、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第28-30页
       ·心理地位与人际交往的研究第28-29页
       ·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研究第29-30页
3.问题提出第30-33页
     ·现有研究的问题与启示第30-32页
   ·研究意义第32-33页
       ·现实意义第32-33页
       ·理论意义第33页
4.研究构想第33-36页
     ·研究目的第33-34页
     ·研究假设第34页
     ·研究流程第34-36页
5.研究一:质性研究第36-41页
     ·研究目的第36页
     ·研究方法第36-37页
       ·研究对象第36页
       ·研究工具第36-37页
       ·施测方式第37页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7-41页
6.研究二:量化研究第41-72页
     ·研究目的第41页
     ·研究方法第41-43页
       ·研究对象第41-42页
       ·研究工具第42-43页
       ·施测与数据处理第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64页
       ·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第43-45页
         ·心理地位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第43-44页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第44-45页
         ·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第45页
       ·背景变量上的比较研究第45-54页
         ·学校类型之间的比较第45-49页
         ·年级之间的纵向比较第49-51页
         ·心理地位的现状分析第51-52页
         ·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第52-53页
         ·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第53-54页
       ·心理地位、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第54-64页
         ·心理地位与社会适应性第54-57页
         ·心理地位与人际交往能力第57-59页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第59-61页
         ·心理地位、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第61-64页
     ·讨论第64-72页
     ·学校类型差异讨论第64-67页
       ·纵向年级差异讨论第67页
       ·心理地位、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性的现状讨论第67-71页
       ·心理地位、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讨论第71-72页
7.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2-75页
     ·研究结论第72-73页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73页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2页
 中文部分(按拼音排序)第75-79页
 外文部分(按字母排序)第79-82页
附录1第82-83页
附录2第83-85页
附录3第85-87页
附录4第87-89页
后记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学生家庭功能、自我概念和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母亲参照效应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