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铜论文

内蒙古八大关斑岩型铜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1 前言第11-22页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第11-13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3-17页
        1.2.1 斑岩铜矿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得尔布干成矿带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八大关铜钼矿床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7-19页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页
    1.4 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1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第19-20页
        1.4.2 完成工作量第20-21页
    1.5 取得的认识与成果第21-22页
2 区域地质背景第22-28页
    2.1 地层第22-24页
        2.1.1 古生界第22-24页
        2.1.2 新生界第24页
    2.2 岩浆岩第24-25页
    2.3 构造第25-26页
        2.3.1 断裂构造第25-26页
        2.3.2 褶皱构造第26页
    2.4 区域地质演化史第26-28页
3 矿床地质特征第28-40页
    3.1 矿区地质第28-32页
        3.1.1 地层第28-29页
        3.1.2 岩浆岩第29-31页
        3.1.3 构造第31-32页
    3.2 矿体特征第32-33页
    3.3 矿石特征第33-37页
        3.3.1 矿物组成第33-37页
        3.3.2 结构构造第37页
    3.4 围岩蚀变分带第37-38页
    3.5 成矿期次和阶段划分第38-40页
4 岩石地球化学第40-59页
    4.1 岩相学研究第40-42页
    4.2 元素地球化学第42-51页
        4.2.1 样品特征和实验方法第42-43页
        4.2.2 主量元素第43-46页
        4.2.3 微量、稀土元素第46-51页
    4.3 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第51-54页
        4.3.1 样品特征和实验方法第51页
        4.3.2 测试结果及分析第51-52页
        4.3.3 小结第52-54页
    4.4 岩浆演化和构造背景第54-59页
5 典型矿物学特征第59-68页
    5.1 样品特征和实验方法第59页
    5.2 绿泥石第59-62页
    5.3 磁铁矿第62-63页
    5.4 黑云母第63-65页
    5.5 石榴子石第65页
    5.6 碲银矿第65-66页
    5.7 小结第66-68页
6 同位素及流体地球化学第68-86页
    6.1 同位素年代学第68-73页
        6.1.1 样品特征和实验方法第68页
        6.1.2 锆石U-Pb测年第68-71页
        6.1.3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第71-72页
        6.1.4 小结第72-73页
    6.2 流体地球化学第73-80页
        6.2.1 样品特征和实验方法第73页
        6.2.2 岩相学特征第73-76页
        6.2.3 显微测温与盐度第76-78页
        6.2.4 激光拉曼光谱学特征第78-79页
        6.2.5 成矿流体的密度和压力第79页
        6.2.6 小结第79-80页
    6.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第80-86页
        6.3.1 样品特征和实验方法第80页
        6.3.2 C-O同位素特征第80-81页
        6.3.3 H-O同位素特征第81-83页
        6.3.4 S同位素特征第83-85页
        6.3.5 小结第85-86页
7 成矿机制探讨第86-91页
    7.1 岩浆活动和构造背景第86-88页
        7.1.1 岩体特征和成岩时代第86-87页
        7.1.2 岩体产出构造背景第87-88页
    7.2 成矿时代与控矿因素第88-89页
    7.3 元素迁移规律和成矿物质来源第89-90页
    7.4 矿床成因机制探讨第90-91页
8 结论第91-93页
    8.1 取得的认识第91-92页
    8.2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研究方向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5页
个人简介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双目视觉伺服控制的研究
下一篇:山区风环境数值模拟与基于虚拟激励法的拱桥抖振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