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桩端压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桩侧压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有限元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4 桩基静载荷试验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注浆桩模拟试验研究 | 第18-31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模拟试验的相似理论 | 第18页 |
2.3 模拟试验的准备及仪器介绍 | 第18-23页 |
2.3.1 模型桩的制取 | 第18-19页 |
2.3.2 模型箱的选取 | 第19-20页 |
2.3.3 水泥浆 | 第20页 |
2.3.4 试验土体 | 第20-21页 |
2.3.5 监测装置 | 第21-22页 |
2.3.6 加载装置 | 第22页 |
2.3.7 加载和测试 | 第22-23页 |
2.4 模拟试验方案设计 | 第23-24页 |
2.5 竖向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24页 |
2.6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24-29页 |
2.6.1 桩顶沉降分析 | 第25页 |
2.6.2 桩身轴力分析 | 第25-27页 |
2.6.3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27-29页 |
2.7 模型试验误差分析 | 第2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模型试验的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 第31-40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FLAC3D程序简介 | 第31-32页 |
3.3 本构模型选取 | 第32页 |
3.4 接触面参数 | 第32-34页 |
3.5 数值模拟假设 | 第34页 |
3.6 FLAC3D计算过程 | 第34页 |
3.7 试验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8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3.8.1 注浆前后单桩Q-S曲线对比 | 第35-36页 |
3.8.2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3.8.3 各工况桩土工作性状 | 第37-39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旋挖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承载性能的数值分析 | 第40-53页 |
4.1 前言 | 第40页 |
4.2 现场试验研究 | 第40-42页 |
4.2.1 工程概况 | 第40页 |
4.2.2 地质条件 | 第40-41页 |
4.2.3 单桩静载试验 | 第41-42页 |
4.3 单桩静载荷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42-45页 |
4.3.1 建模思路 | 第42-43页 |
4.3.2 工程实例模型建立 | 第43页 |
4.3.3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43-44页 |
4.3.4 接触面参数 | 第44-45页 |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5页 |
4.5 工程实例桩土工作性状分析 | 第45-46页 |
4.6 注浆桩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6-51页 |
4.6.1 桩侧注浆位置不同的分析 | 第46-48页 |
4.6.2 桩侧注浆半径不同的分析 | 第48-49页 |
4.6.3 桩侧注浆间距不同的分析 | 第49-50页 |
4.6.4 桩侧注浆、桩端注浆、桩端桩侧联合注浆分析 | 第50-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