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1 引言 | 第13-29页 |
·抗菌肽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4页 |
·抗菌肽的来源及分类 | 第14-16页 |
·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 | 第16-17页 |
·抗菌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第17-18页 |
·抗菌肽的抗菌机制 | 第18-19页 |
·抗菌肽的制备 | 第19页 |
·抗菌肽的应用 | 第19-21页 |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抗菌肽表达 | 第22-27页 |
·人工合成抗菌肽编码基因 | 第22页 |
·表达系统 | 第22-24页 |
·表达方式 | 第24-26页 |
·表达载体 | 第26-27页 |
·禽类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禽类中枢免疫 | 第27页 |
·禽类外周免疫系统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页 |
·研究内容总体思路 | 第28-29页 |
2 抗菌肽 Abaecin 的基因克隆 | 第29-34页 |
·ABA 基因的合成 | 第30-34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3页 |
·结果 | 第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3 抗菌肽 Abaecin 在枯草杆菌中的分泌表达 | 第34-50页 |
·穿梭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3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9-4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2页 |
·结果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页 |
·ABA 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分泌表达 | 第43-50页 |
·材料 | 第43-45页 |
·方法 | 第45-49页 |
·结果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页 |
4 抗菌肽Abaecin 生物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 第50-54页 |
·材料 | 第50页 |
·菌种 | 第50页 |
·试剂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1页 |
·表达产物 Abaecin 生物活性的初步鉴定 | 第50-51页 |
·表达产物 Abaecin 稳定性鉴定 | 第51页 |
·结果 | 第51-53页 |
·表达产物 Abaecin 生物活性 | 第51-52页 |
·Abaecin 稳定性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5 抗菌肽Abaecin 对动物细胞的安全性评价 | 第54-62页 |
·Abaecin 对 Caco-2 细胞模型的毒性试验 | 第54-58页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Abaecin 对鸡肠上皮细胞模型的安全性评价 | 第58-62页 |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60页 |
·实验结果 | 第60-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页 |
6 抗菌肽Abaecin 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酶活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 第62-70页 |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63-65页 |
·动物日粮设计 | 第63-64页 |
·试验动物与分组 | 第64页 |
·饲养管理 | 第64页 |
·测定指标 | 第64-65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不同处理组肉鸡的生产性能 | 第65-69页 |
·讨论 | 第69-70页 |
·对肉鸡生产性能效果 | 第69页 |
·对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69-70页 |
·对肠绒毛结构的影响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页 |
7 抗菌肽对肉鸡免疫功能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 第70-78页 |
·材料 | 第70页 |
·试验材料与试验动物 | 第70页 |
·试验设计与试验日粮 | 第70页 |
·试验方法 | 第70-72页 |
·屠宰与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 第70-71页 |
·外周血液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和方法 | 第71页 |
·血液指标的测定 | 第71-72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2页 |
·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不同处理组肉鸡的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72-7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6-77页 |
·免疫器官指数 | 第76页 |
·外周血T 淋巴细胞转化 | 第76-77页 |
·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8 结论 | 第78-80页 |
·总体讨论 | 第78页 |
·总体结论 | 第78-79页 |
·本实验的创新点 | 第79页 |
·对未来的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3页 |
附录 | 第93-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