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2-4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3-1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三、相关研究述评 | 第22-40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40-42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2-43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43-46页 |
第一章 张楚廷教育智慧形成背景 | 第46-64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个人背景 | 第47-56页 |
一、童年记忆 | 第47-50页 |
二、求学生涯 | 第50-53页 |
三、峥嵘岁月 | 第53-56页 |
第三节 学术与实践背景 | 第56-62页 |
一、大学时光 | 第57-58页 |
二、在自学与奋斗中求发展 | 第58-60页 |
三、走上大学行政管理之路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二章 思的智慧:保守与超越 | 第64-88页 |
第一节 理论宗旨:人主义 | 第64-68页 |
一、人主义 | 第64-67页 |
二、人主义与人本、神本、物本、社本、官本 | 第67-68页 |
第二节 理论路径:保守与超越 | 第68-73页 |
一、教育对象:人人平等 | 第68-69页 |
二、教育目的:为了人的发展是根本 | 第69-71页 |
三、师生关系:主导与主体 | 第71-72页 |
四、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 第72-73页 |
第三节 理论结晶 | 第73-86页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74-76页 |
二、素质教育理论 | 第76-79页 |
三、生命论 | 第79-80页 |
四、教育公理 | 第80-83页 |
五、“五I”思想 | 第83-86页 |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三章 教的智慧:人与学 | 第88-110页 |
第一节 学生“求学问”: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 第88-97页 |
一、基础:学会生存 | 第89-91页 |
二、关键:学会生长 | 第91-93页 |
三、保障:学会生活 | 第93-95页 |
四、永恒主题:学会珍爱生命 | 第95-97页 |
第二节 教师“做学问”:学术是教师的生命 | 第97-108页 |
一、载体:教学 | 第98-102页 |
二、活水源泉:科研 | 第102-105页 |
三、价值体现:社会服务 | 第105-106页 |
四、有力保障:学术自由 | 第106-108页 |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行的智慧:践行人主义 | 第110-139页 |
第一节 一以贯之的人主义教育思想 | 第110-124页 |
一、逻辑起点:学生至上的“生本位”学生观 | 第111-115页 |
二、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师为本的“师本位”教师观104三、摈弃“官本位”,视“官本位”为大学身上的毒瘤 | 第115-124页 |
第二节 贯彻落实三个“千方百计” | 第124-137页 |
一、师资队伍:从根本上关注人的发展 | 第124-129页 |
二、改善办学条件:为促进人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第129-133页 |
三、优秀的隐性文化: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133-137页 |
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五章 管的智慧:神管形不管 | 第139-157页 |
第一节 基本理论依据:人是可生长的,人是可发展的 | 第140-142页 |
一、人是可生长的 | 第140-141页 |
二、人是可发展的 | 第141-142页 |
第二节 集中体现:“三大管理”原则 | 第142-155页 |
一、核心载体:目标管理 | 第143-148页 |
二、有效表达方式:民主管理 | 第148-151页 |
三、有力保障:法规管理 | 第151-155页 |
小结 | 第155-157页 |
结语:面向人的教育 | 第157-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6页 |
后记 | 第176-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