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关于叙事学和影视叙事学的研究 | 第11-12页 |
2.关于纪录片叙事的研究 | 第12-14页 |
3.关于顾桃民族志纪录片的研究文献 | 第14-15页 |
4.顾桃作品概况 | 第15-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罕》叙事方式 | 第19-36页 |
(一)非线性叙事与线性叙事相结合 | 第19-21页 |
1.非线性叙事 | 第19-21页 |
2.线性叙事表达 | 第21页 |
(二)超叙述手法的使用 | 第21-25页 |
1.民族志三部曲里的叙述者和作者 | 第21-22页 |
2.叙事跨层现象 | 第22-25页 |
(三)叙事的互文性 | 第25-29页 |
1.人物的互文 | 第26-27页 |
2.情节的互文性 | 第27-28页 |
3.重点词汇的反复提及 | 第28页 |
4.空间与人物的互文关系 | 第28-29页 |
(四)拍摄者的视角进行叙事 | 第29-36页 |
1.拍摄者与人物互动 | 第30-31页 |
2.拍摄者将自己的情感介入其中 | 第31-34页 |
3.拍摄者视角下的动物 | 第34-35页 |
4.拍摄者视角下的器具的变迁 | 第35-36页 |
三、《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罕》的修辞策略 | 第36-46页 |
(一)镜头语言 | 第36-40页 |
1.特写镜头的多样作用 | 第36页 |
2.空镜头的多样作用 | 第36-37页 |
3.摇镜头渲染情调 | 第37页 |
4.镜头构图丰富 | 第37-39页 |
5.黑屏的创新使用 | 第39-40页 |
(二)论字幕的作用 | 第40-42页 |
1.“交代”作用 | 第40-41页 |
2.控制叙事 | 第41页 |
3.引导叙事转换 | 第41-42页 |
4.塑造出错落有致的叙事节奏 | 第42页 |
(三)论同期声的作用 | 第42-46页 |
1.同期声的概述 | 第42-43页 |
2.同期声能够增强语言的真实性 | 第43页 |
3.同期声增强了叙述语言的客观性 | 第43-44页 |
4.同期声在叙事语言上还原了生活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