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2.1 政府、机关后勤改革研究情况 | 第9-11页 |
1.2.2 科研事业单位后勤改革研究情况 | 第11-12页 |
1.2.3 科研事业单位后勤外包理念及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6-19页 |
第2章 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19-35页 |
2.1 中航工业气动院介绍 | 第19-21页 |
2.1.1 中航工业气动院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2.1.2 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系统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2 国家科研事业单位后勤改革的相关政策 | 第21-23页 |
2.3 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管理现状 | 第23-24页 |
2.3.1 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功能 | 第23-24页 |
2.3.2 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管理方式 | 第24页 |
2.4 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第24-34页 |
2.4.1 市场开发先天不足 | 第25-26页 |
2.4.2 思想观念滞后 | 第26-27页 |
2.4.3 现有后勤服务水平无法满足科研生产主业的要求 | 第27-31页 |
2.4.4 人员配置不合理 | 第31页 |
2.4.5 后勤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方案设计 | 第35-45页 |
3.1 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 第35-37页 |
3.1.1 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理论 | 第35-36页 |
3.1.2 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的 | 第36-37页 |
3.2 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模式分析 | 第37-39页 |
3.2.1 可选择的三种改革模式 | 第37-38页 |
3.2.2 几种改革方案的理论分析 | 第38-39页 |
3.3 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方案设计 | 第39-44页 |
3.3.1 中航工业气动院地理位置与周边单位概况 | 第39-40页 |
3.3.2 选择“跨系统组建后勤服务集团”改革方案的依据 | 第40-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对策建议 | 第45-53页 |
4.1 清产核资提供物质支撑 | 第45-46页 |
4.1.1 清产核资的主要目的 | 第45页 |
4.1.2 清产核资的基本做法 | 第45-46页 |
4.2 从后勤保障三类服务着手提升保障能力 | 第46-49页 |
4.2.1 动力保障服务 | 第46-47页 |
4.2.2 基础保障服务 | 第47页 |
4.2.3 通用保障服务 | 第47-48页 |
4.2.4 三种服务改革对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8-49页 |
4.3 人力资源改革对策 | 第49-50页 |
4.3.1 加强思想教育 | 第49页 |
4.3.2 做好平稳减员 | 第49页 |
4.3.3 合理设置岗位 | 第49-50页 |
4.3.4 重视人员身份的转变 | 第50页 |
4.4 建设并完善相关的制度 | 第50-52页 |
4.4.1 完善岗位职责 | 第51页 |
4.4.2 逐步完善后勤服务市场相关条件 | 第51页 |
4.4.3 强化单位主体的有效监管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