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整装AlOOH/Al-Fiber的可控内源生长及其负载纳米Pd催化CO气相偶联合成DMO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50页
    1.1 引言第15-17页
    1.2 煤制乙二醇技术第17-22页
        1.2.1 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第17-18页
        1.2.2 乙二醇用途及传统合成技术第18-20页
        1.2.3 煤制乙二醇路线第20-22页
    1.3 CO气相偶联合成草酸酯第22-31页
        1.3.1 草酸酯用途及传统合成技术第22-23页
        1.3.2 CO气相偶联合成草酸酯的发展第23-24页
        1.3.3 CO气相偶联合成草酸酯的研究现状第24-31页
    1.4 结构催化剂第31-47页
        1.4.1 结构催化剂的发展第33-36页
        1.4.2 结构催化剂的骨架材质与构造第36-40页
        1.4.3 结构催化剂的制备第40-45页
        1.4.4 结构催化剂的气固相催化应用第45-47页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47-50页
第二章 研究手段和方法第50-57页
    2.1 原料与试剂第50-51页
    2.2 亚硝酸甲酯的实验室制备第51-52页
    2.3 反应评价装置与催化剂性能测试第52-54页
    2.4 催化剂表征第54-57页
        2.4.1 N_2低温物理吸附(N_2-isotherm)第54页
        2.4.2 X射线衍射(XRD)第54页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54页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54页
        2.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第54页
        2.4.6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54-55页
        2.4.7 程序升温氧化(O_2-TPO)第55页
        2.4.8 程序升温脱附(OH-TPD)第55页
        2.4.9 CO脉冲化学吸附第55页
        2.4.10 热重分析(TG)第55页
        2.4.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55-56页
        2.4.12 漫反射红外(DRIFTS)第56-57页
第三章 整装金属Al-fiber上AlOOH纳米片的内源生长制备及其负载Pd催化CO偶联合成DMO反应性能研究第57-72页
    3.1 前言第57-58页
    3.2 催化剂制备第58-60页
        3.2.1 整装Al-fiber上AlOOH纳米片的内源生长制备第58-59页
        3.2.2 其他铝基体上AlOOH纳米片的内源生长制备第59页
        3.2.3 整装Pd/ns-AlOOH/Al-fiber催化剂的制备第59-60页
    3.3 整装ns-AlOOH/Al-fiber的水蒸气内源生长第60-68页
        3.3.1 整装ns-AlOOH/Al-fiber的表征第60-62页
        3.3.2 水蒸气氧化时间对ns-AlOOH/Al-fiber内源生长的影响第62-63页
        3.3.3 水蒸气氧化温度对ns-AlOOH/Al-fiber内源生长的影响第63-64页
        3.3.4 内源生长制备ns-AlOOH/Al-fiber的形成机理第64-66页
        3.3.5 水蒸气内源生长法的拓展第66页
        3.3.6 整装ns-AlOOH/Al-fiber的材料特性第66-68页
    3.4 催化CO偶联合成DMO:Pd/ns-AlOOH/Al-fiber vs Pd/α-Al_2O_3第68-70页
        3.4.1 Pd/ns-AlOOH/Al-fiber与Pd/α-Al_2O_3的催化性能第68-70页
        3.4.2 Pd/ns-AlOOH/Al-fiber与Pd/α-Al_2O_3的本征活性第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整装Pd/ns-AlOOH/Al-fiber催化CO偶联合成DMO:ns-AlOOH形貌可控合成及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72-89页
    4.1 前言第72-73页
    4.2 催化剂制备第73-74页
        4.2.1 整装Al-fiber上AlOOH纳米片的内源生长制备第73-74页
        4.2.2 其他铝基体上AlOOH纳米片的内源生长制备第74页
        4.2.3 整装Pd/ns-AlOOH/Al-fiber催化剂的制备第74页
    4.3 整装ns-AlOOH/Al-fiber的水热内源生长第74-80页
        4.3.1 整装ns-AlOOH/Al-fiber的表征第74-76页
        4.3.2 水热氧化时间对ns-AlOOH/Al-fiber内源生长的影响第76-77页
        4.3.3 水热氧化温度对ns-AlOOH/Al-fiber内源生长的影响第77-79页
        4.3.4 水热内源生长法的拓展第79-80页
    4.4 整装Pd/ns-AlOOH/Al-fiber催化CO偶联的形貌-性能研究第80-87页
        4.4.1 整装Pd/ns-AlOOH/Al-fiber的表征第80-81页
        4.4.2 不同形貌Pd/ns-AlOOH/Al-fiber的催化性能第81-84页
        4.4.3 形貌-性能依赖性研究第84-85页
        4.4.4 稳定性第85-86页
        4.4.5 结构鲁棒性第86-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整装Pd/ns-AlOOH/Al-fiber催化CO偶联合成DMO: Pd-OH的协同助催化作用第89-111页
    5.1 前言第89-90页
    5.2 催化剂制备第90页
    5.3 整装Pd/ns-AlOOH/Al-fiber的表征第90-92页
    5.4 整装Pd/ns-AlOOH/Al-fiber制备条件与反应条件的影响第92-98页
        5.4.1 制备条件的影响第92-96页
        5.4.2 反应条件的影响第96-98页
    5.5 整装Pd/ns-AlOOH/Al-fiber的稳定性及结构鲁棒性第98-100页
        5.5.1 稳定性第98-99页
        5.5.2 结构鲁棒性第99-100页
    5.6 整装Pd/ns-AlOOH/Al-fiber的钯-羟基协同助催化作用研究第100-109页
        5.6.1 钯-羟基协同助催化作用第100-104页
        5.6.2 钯-羟基协同作用探究:促进桥式CO吸附第104-109页
    5.7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六章 整装Pd/ns-AlOOH/Al-fiber催化CO偶联合成DMO:反应机理的原位DRIFTS研究第111-129页
    6.1 前言第111页
    6.2 催化剂制备第111-112页
    6.3 反应物与产物的DRIFTS研究第112-113页
    6.4 CO与亚硝酸甲酯原位吸附的DRIFTS研究第113-115页
    6.5 CO气相偶联合成DMO原位反应的DRIFTS研究第115-121页
        6.5.1 亚硝酸甲酯或CO预吸附后的瞬态CO偶联反应第115-119页
        6.5.2 稳态CO偶联反应和CO预吸附后的动态MN脉冲实验第119-121页
    6.6 氯甲酸甲酯和草酰氯分子探针原位吸附的DRIFTS研究第121-124页
    6.7 CO气相偶联合成DMO的反应机理第124-128页
    6.8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七章 碳修饰的整装Pd-C/ns-AlOOH/Al-fiber及其CO偶联合成DMO催化性能和修饰碳的助催化作用本质研究第129-140页
    7.1 前言第129页
    7.2 催化剂制备第129-130页
    7.3 整装Pd-C/ns-AlOOH/Al-fiber的表征第130-132页
    7.4 整装Pd-C/ns-AlOOH/Al-fiber的催化性能第132-133页
    7.5 整装Pd-C/ns-AlOOH/Al-fiber的钯-碳协同助催化作用研究第133-138页
        7.5.1 钯-碳协同助催化作用第133-136页
        7.5.2 钯-碳协同作用探究:促进中间物种形成第136-138页
    7.6 整装Pd-C/ns-AlOOH/Al-fiber的稳定性第138-139页
    7.7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总结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9页
科研成果第149-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航工业气动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对策研究
下一篇:曝光效果在绘画中的应用--以“城市情侣”系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