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地域文化的现状 | 第12-13页 |
1.1.2 项目缘起 | 第13页 |
1.1.3 项目资源优势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主要研究概况 | 第14页 |
1.2.2 国内主要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设计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彝族文化特色研究与传统村落建设相关理论 | 第20-30页 |
2.1 传统村落景观建设与文化保护 | 第20-21页 |
2.1.1 城市复兴与有机更新 | 第20页 |
2.1.2 体验经济论 | 第20页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 云南彝族文化特色研究 | 第21-30页 |
2.2.1 空间层面 | 第21-22页 |
2.2.2 符号层面 | 第22-28页 |
2.2.3 文化借鉴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项目概况 | 第30-40页 |
3.1 区位分析 | 第30页 |
3.2 交通分析 | 第30-31页 |
3.2.1 外部交通分析 | 第30-31页 |
3.2.2 内部交通分析 | 第31页 |
3.3 场地现场照片 | 第31-32页 |
3.4 场地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3.5 气候分析 | 第33页 |
3.6 风向分析 | 第33-34页 |
3.7 日照分析 | 第34-35页 |
3.8 土壤分析 | 第35页 |
3.9 地质条件 | 第35-36页 |
3.10 场地水系分析 | 第36页 |
3.11 高程、竖向分析 | 第36-37页 |
3.12 场地SWOT分析 | 第37-40页 |
3.12.1 优势 | 第37页 |
3.12.2 劣势 | 第37-38页 |
3.12.3 机遇 | 第38页 |
3.12.4 威胁 | 第38页 |
3.12.5 结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项目设计目标及定位 | 第40-44页 |
4.1 规划依据 | 第40页 |
4.2 规划指导思想 | 第40-41页 |
4.3 设计目标 | 第41页 |
4.4 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4.4.1 延续地方文脉原则 | 第41页 |
4.4.2 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原则 | 第41页 |
4.4.3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1页 |
4.4.4 科学开发原则 | 第41-42页 |
4.5 项目定位 | 第42页 |
4.6 主题概念:彝家遗寨 | 第42页 |
4.7 设计草图过程 | 第42-44页 |
第五章 项目景观规划设计 | 第44-84页 |
5.1 平面图 | 第44页 |
5.2 经济技术指标 | 第44-45页 |
5.3 功能分区 | 第45-47页 |
5.4 景观结构 | 第47页 |
5.5 主题区域 | 第47-49页 |
5.6 交通系统规划 | 第49-50页 |
5.7 消防系统规划 | 第50页 |
5.8 综合防灾规划 | 第50-51页 |
5.9 旅游线路规划 | 第51页 |
5.10 种植设计 | 第51-54页 |
5.11 旅游项目规划 | 第54-55页 |
5.12 村落产业调整 | 第55页 |
5.13 道路设计 | 第55-58页 |
5.14 分区设计 | 第58-74页 |
5.14.1 哎哺时代 | 第58-60页 |
5.14.2 尼能时代(歌舞广场) | 第60-62页 |
5.14.3 什勺时代(太阳历广场) | 第62-64页 |
5.14.4 举偶时代(腾龙广场)、希靡时代(文化长廊) | 第64-68页 |
5.14.5 六祖时代(祭祀广场) | 第68-71页 |
5.14.6 彝族盛世(同心广场) | 第71-74页 |
5.15 效果图 | 第74-8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4-86页 |
6.1 总结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