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4-24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承载力内涵 | 第15-16页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3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21-22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2-2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4-28页 |
2.1 自然资源概况 | 第24-25页 |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2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2.2 水资源状况 | 第25-27页 |
2.2.1 水利工程现状 | 第25页 |
2.2.2 各部门用水量情况 | 第25-26页 |
2.2.3 耗水量 | 第26页 |
2.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 第26-27页 |
2.3 黑龙江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7-28页 |
3 基于可拓模型的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第28-44页 |
3.1 可拓学理论 | 第28-29页 |
3.2 可拓模型的建立步骤 | 第29-32页 |
3.2.1 确定经典域物元 | 第30页 |
3.2.2 确定节域物元 | 第30页 |
3.2.3 确定待评价物元 | 第30页 |
3.2.4 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关联度 | 第30-31页 |
3.2.5 计算评价对象的综合关联度 | 第31页 |
3.2.6 计算待评价对象的评价等级 | 第31-32页 |
3.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5页 |
3.3.1 数据归一化处理 | 第33-34页 |
3.3.2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第34-35页 |
3.3.3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确定 | 第35页 |
3.4 数据来源 | 第35-40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3.5.1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关联度及评价等级 | 第40-41页 |
3.5.2 各评价指标的关联度 | 第41页 |
3.5.3 各行政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 第41-42页 |
3.5.4 行政区的等级变量特征值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基于NSGA-Ⅱ的农业多水源复合系统多目标规划应用 | 第44-58页 |
4.1 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 | 第44-47页 |
4.1.1 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45-46页 |
4.1.2 求解方法 | 第46-47页 |
4.2 区域概况 | 第47-50页 |
4.2.1 地理区域及行政区划 | 第47-48页 |
4.2.2 气候特征 | 第48页 |
4.2.3 农作物种植情况 | 第48-49页 |
4.2.4 水资源概况 | 第49页 |
4.2.5 水质 | 第49页 |
4.2.6 水利工程概况 | 第49-50页 |
4.3 佳木斯市水资源现状 | 第50-51页 |
4.3.1 水资源利用率低 | 第50页 |
4.3.2 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 | 第50页 |
4.3.3 农业灌溉耗水量大 | 第50-51页 |
4.4 多目标规划模型及求解 | 第51-53页 |
4.4.1 目标函数 | 第51页 |
4.4.2 约束条件 | 第51-52页 |
4.4.3 数据来源 | 第52-53页 |
4.5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4.5.1 目标值的分析 | 第54-55页 |
4.5.2 多水源对农作物的供水分析 | 第55-56页 |
4.5.3 多水源供水比例分析 | 第56-57页 |
4.5.4 结论 | 第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结论及创新点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创新点 | 第58页 |
5.3 未来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