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间接正犯之正犯性的解释路径及其存在范围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间接正犯概述 | 第11-17页 |
第一节 间接正犯的概念、性质 | 第11-13页 |
第二节 间接正犯理论的缘起 | 第13-17页 |
第二章 间接正犯之正犯性的解释路径 | 第17-29页 |
第一节 规范化的正犯路径 | 第17-20页 |
第二节 实质化的正犯路径 | 第20-23页 |
第三节 扩张化的正犯路径 | 第23-25页 |
第四节 不同路径的评析及本文的立场 | 第25-29页 |
第三章 间接正犯之正犯性的判断标准 | 第29-33页 |
第一节 正犯性的判断学说概览 | 第29-30页 |
第二节“支配力”与“重要作用”的辨正 | 第30-33页 |
第四章 间接正犯的存在范围 | 第33-50页 |
第一节 利用他人欠缺客观构成要件的行为 | 第33-37页 |
一、利用他人欠缺犯罪客体的行为 | 第33-34页 |
二、利用他人非行为性的身体活动 | 第34-35页 |
三、利用他人欠缺特定身份的行为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利用他人欠缺主观构成要件的行为 | 第37-42页 |
一、利用他人的无罪过行为 | 第37-38页 |
二、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 | 第38-39页 |
三、利用他人欠缺特定故意的行为 | 第39-40页 |
四、利用他人欠缺特定目的的行为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利用他人欠缺违法性的行为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利用他人欠缺有责性的行为 | 第43-47页 |
一、利用他人欠缺责任能力的行为 | 第43-45页 |
二、利用他人欠缺期待可能性的行为 | 第45页 |
三、利用他人发生禁止性错误的行为 | 第45-47页 |
第五节 利用他人的犯罪行为 | 第47-50页 |
一、利用他人发生等价的对象错误的行为 | 第48-49页 |
二、利用犯罪组织的支配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