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支座失效后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响应分析及损伤路径识别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结构连续倒塌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响应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结构的损伤分析研究现状第14-15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二章 支座失效后基础隔震结构的多维地震响应分析第16-41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整体模型的建立第16-20页
        2.2.1 模型中的材料本构关系第16-19页
        2.2.2 Perform-3D的F-D曲线第19-20页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0-26页
        2.3.1 结构模型参数第20-23页
        2.3.2 梁单元的选取第23-24页
        2.3.3 柱单元的选取第24-25页
        2.3.4 隔震单元的选取第25-26页
    2.4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及参数第26-28页
    2.5 基于备用荷载路径法的损伤分析第28-30页
        2.5.1 备用荷载路径法第28-29页
        2.5.2 备用荷载路径法的分析方法第29-30页
    2.6 基础隔震结构利用备用荷载路径法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第30-39页
        2.6.1 基础隔震结构在不同地震下的能量分布第30-33页
        2.6.2 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耗能的对比分析第33-36页
        2.6.3 基础隔震结构楼层耗能的对比分析第36-38页
        2.6.4 隔震结构梁耗能的对比分析第38-39页
    2.7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不同位置隔震支座失效后结构的损伤路径分析第41-59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结构构件损伤模型第41-43页
        3.2.1 构件损伤指标第42页
        3.2.2 损伤路径第42-43页
    3.3 角部隔震支座失效情形第43-45页
        3.3.1 隔震支座损伤指数对比第43-44页
        3.3.2 上部结构损伤指数对比第44-45页
    3.4 短边中支座失效情形第45-48页
        3.4.1 隔震支座损伤指数对比第46-47页
        3.4.2 上部结构损伤指数对比第47-48页
    3.5 长边中支座失效情形第48-51页
        3.5.1 隔震支座损伤指数对比第48-50页
        3.5.2 上部结构损伤指数对比第50-51页
    3.6 内支座失效情形第51-55页
        3.6.1 隔震支座损伤指数对比第52-54页
        3.6.2 上部结构损伤指数对比第54-55页
    3.7 基于损伤指数的损伤路径分析方法第55-58页
    3.8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多维地震动对损伤结构的影响第59-69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损伤结构在双向和三向地震动作用下的能量对比分析第59-61页
    4.3 多维地震对损伤构件的影响第61-65页
        4.3.1 多维地震对梁耗能的影响第61-63页
        4.3.2 多维地震对柱轴力的影响第63-65页
    4.4 多维地震对隔震支座应力的影响第65-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7-78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钨酸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环境催化应用
下一篇:行政决策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