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

信息技术匹配对企业敏捷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21页
    1.1 选题背景第15-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第18-19页
        1.3.1 研究方法第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19-21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1-28页
    2.1 信息技术匹配第21-22页
    2.2 信息技术匹配计算第22-24页
    2.3 信息技术对敏捷性的影响第24-27页
        2.3.1 信息技术增强还是阻碍敏捷性第24-26页
        2.3.2 新兴信息技术对敏捷性的影响第26页
        2.3.3 跨组织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敏捷性的影响第26-27页
    2.4 现有研究评述第27-28页
第3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第28-37页
    3.1 研究模型的构造第28页
    3.2 信息技术匹配和企业敏捷性第28-34页
        3.2.1 信息技术匹配增强敏捷性第29-32页
            3.2.1.1 行为视角第30页
            3.2.1.2 认知视角第30-31页
            3.2.1.2 经济视角第31页
            3.2.1.4 技术视角第31-32页
        3.2.2 信息技术匹配阻碍敏捷性第32-34页
            3.2.2.1 行为视角第32-33页
            3.2.2.2 认知视角第33页
            3.2.2.3 经济视角第33-34页
            3.2.2.4 技术视角第34页
    3.3 企业敏捷性和企业绩效第34页
    3.4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第34-36页
        3.4.1 环境动态性对信息技术匹配与企业敏捷性关系的调节作用第35页
        3.4.2 环境动态性对企业敏捷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第35-36页
    3.5 企业战略类型的影响第36-37页
第4章 实证研究方法及过程第37-45页
    4.1 构念测量项选取第37-39页
        4.1.1 业务战略第37-38页
        4.1.2 IT战略第38页
        4.1.3 企业敏捷性第38-39页
        4.1.4 企业绩效第39页
        4.1.5 市场环境第39页
    4.2 测量模型类型第39-40页
    4.3 问卷发放和回收第40-45页
        4.3.1 数据收集和筛选第40-42页
        4.3.2 无响应偏差检验第42-45页
第5章 数据分析第45-52页
    5.1 测量模型评价第45-49页
        5.1.1 信度检验第45-48页
        5.1.2 效度检验第48-49页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49-52页
第6章 信息技术匹配计算第52-62页
    6.1 匹配计算方法介绍第52-54页
    6.2 匹配计算方法比较第54-59页
        6.2.1 调节匹配第55-56页
        6.2.2 配对匹配第56页
        6.2.3 模式匹配第56-59页
    6.3 匹配计算方法间的比较及确定第59-62页
        6.3.1 调节匹配和配对匹配比较第59-60页
        6.3.2 调节匹配和模式匹配比较第60-62页
第7章 数据结果分析第62-66页
    7.1 结构模型分析第62页
    7.2 分组分析第62-66页
        7.2.1 分组分析 1:环境动态性第62-63页
        7.2.2 分组分析 2:企业战略第63-66页
第8章 结论第66-69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66页
    8.2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66-68页
    8.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7页
附录 调查问卷第77-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详细摘要第89-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下一篇:以太原督军府—钟鼓楼片区为例的保护控制导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