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梯田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梯田措施的水沙效益 | 第13-14页 |
1.2.3 评价梯田水沙效益的方法 | 第14-15页 |
1.2.4 生态基流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梯田对坡面地表水、土壤水及产沙影响试验研究 | 第19-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1 试验模拟装置 | 第19-22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1.3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2.1.4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 第23-24页 |
2.2 地表流速的变化情况 | 第24-26页 |
2.3 对土壤水的影响 | 第26-29页 |
2.4 对地表水的影响 | 第29-34页 |
2.4.1 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2.4.2 对地表产流过程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3 雨强对产流起始时间的影响 | 第33页 |
2.4.4 SCS水文模型地表径流模拟 | 第33-34页 |
2.5 对坡面产沙地的影响 | 第34-37页 |
2.5.1 对坡面产沙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2.5.2 对坡面产沙过程的影响 | 第36-37页 |
2.6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梯田对地下水动态变化影响试验研究 | 第38-49页 |
3.1 地下水位时间的响应 | 第38-41页 |
3.2 地下水位沿程变化的响应 | 第41-44页 |
3.3 地下径流的响应 | 第44-46页 |
3.4 地下水补给量的响应 | 第46-47页 |
3.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梯田对降雨分配的影响试验研究 | 第49-53页 |
4.1 降雨结束时降雨再分配情况 | 第49-50页 |
4.2 试验结束时降雨再分配情况 | 第50页 |
4.3 降雨再分配的变化 | 第50-51页 |
4.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基于SWAT模型的泾河流域水沙模拟研究 | 第53-64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53-55页 |
5.1.1 地理位置概况 | 第53页 |
5.1.2 气象水文概况 | 第53-54页 |
5.1.3 水土保持治理概况 | 第54-55页 |
5.2 数据来源 | 第55-58页 |
5.2.1 泾河流域DEM数据 | 第55页 |
5.2.2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 | 第55页 |
5.2.3 土壤数据库 | 第55-56页 |
5.2.4 水文气象数据 | 第56-57页 |
5.2.5 泾河流域SWAT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5.3 模型的率定及验证 | 第58-63页 |
5.3.1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 第58-59页 |
5.3.2 径流模拟 | 第59-61页 |
5.3.3 泥沙模拟 | 第61-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梯田对泾河流域河道径流泥沙及生态基流的影响 | 第64-82页 |
6.1 泾河径流泥沙变化趋势分析 | 第64-65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9页 |
6.2.1 泾河流域典型水文年划分 | 第65-67页 |
6.2.2 泾河流域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6.2.3 梯田模拟方法 | 第68-69页 |
6.3 梯田对泾河流域径流及生态基流影响研究 | 第69-77页 |
6.3.1 梯田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 第69-75页 |
6.3.2 梯田对河道径流影响 | 第75-76页 |
6.3.3 梯田对生态基流保障作用 | 第76-77页 |
6.4 梯田措施对泾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研究 | 第77-80页 |
6.4.1 梯田对流域内侵蚀影响 | 第77-79页 |
6.4.2 梯田对河道泥沙影响 | 第79-80页 |
6.5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2-84页 |
7.2 展望与不足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