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1.2.1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 1.2.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 第14-17页 |
| 1.2.3 简要述评 | 第17页 |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3.2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 2.1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 2.1.1 物质变换 | 第19页 |
| 2.1.2 物质变换裂缝 | 第19-20页 |
| 2.2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0-27页 |
| 2.2.1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内涵 | 第20-22页 |
| 2.2.2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内涵的关系分析 | 第22-23页 |
| 2.2.3 物质变换裂缝的产生与弥合 | 第23-27页 |
| 第三章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第27-33页 |
| 3.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概述 | 第27-28页 |
| 3.1.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 第27页 |
| 3.1.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内涵 | 第27-28页 |
| 3.2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者关系 | 第28-33页 |
| 3.2.1 背离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困境 | 第28-29页 |
| 3.2.2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对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意义 | 第29-33页 |
| 第四章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 第33-43页 |
| 4.1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 第33-34页 |
| 4.2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困境 | 第34-43页 |
| 4.2.1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 | 第34-35页 |
| 4.2.2 城市用地“摊大饼”式扩展 | 第35-37页 |
| 4.2.3 农村土地利用粗放低效 | 第37-39页 |
| 4.2.4 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 第39-40页 |
| 4.2.5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自然灾害频发 | 第40-43页 |
| 第五章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43-51页 |
| 5.1 自然内部物质变换的失序 | 第43-45页 |
| 5.1.1 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 第43-44页 |
| 5.1.2 自然内部规律具有客观性 | 第44-45页 |
| 5.2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失衡 | 第45-47页 |
| 5.2.1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 第45-46页 |
| 5.2.2 土地规划相对不足 | 第46-47页 |
| 5.3 人与人的物质变换的失度 | 第47-51页 |
| 5.3.1 过度消费下的过度生产 | 第47-48页 |
| 5.3.2 土地政策法规及管理体系的缺失 | 第48-51页 |
| 第六章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指导下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路径 | 第51-61页 |
| 6.1 弥合自然内部物质变换裂缝 | 第51-53页 |
| 6.1.1 增强土地原生态承载力 | 第51-52页 |
| 6.1.2 树立环境生态伦理观 | 第52-53页 |
| 6.2 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 第53-56页 |
| 6.2.1 依靠科技进步 | 第53-55页 |
| 6.2.2 实践经济科学发展 | 第55-56页 |
| 6.2.3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 第56页 |
| 6.3 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 | 第56-61页 |
| 6.3.1 践行绿色生产与消费 | 第57-58页 |
| 6.3.2 健全土地相关政策法规 | 第58-59页 |
| 6.3.3 优化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体系 | 第59-61页 |
| 结语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