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蛋白酶高产诱变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蛋白酶 | 第10-11页 |
1.1.1 蛋白酶及分类 | 第10页 |
1.1.2 酸性蛋白酶 | 第10-11页 |
1.1.3 中性蛋白酶 | 第11页 |
1.1.4 蛋白酶的应用 | 第11页 |
1.2 碱性蛋白酶 | 第11-13页 |
1.2.1 碱性蛋白酶定义 | 第11-12页 |
1.2.2 碱性蛋白酶产生菌 | 第12-13页 |
1.3 碱性蛋白酶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1 在洗涤业的应用 | 第13页 |
1.3.2 在皮革工业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3 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 第14页 |
1.3.4 在饲料工业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5 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 第15页 |
1.4 离子束诱变育种 | 第15-17页 |
1.5 紫外诱变育种 | 第17页 |
1.6 碱性蛋白酶市场 | 第17-18页 |
1.7 碱性蛋白酶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9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离子束-紫外复合诱变选育 | 第22-38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2-24页 |
2.1.1 菌种 | 第22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培养基配方 | 第24页 |
2.2.2 酪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25页 |
2.2.3 酶活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2.4 菌种复壮 | 第25-26页 |
2.2.5 离子束诱变 | 第26页 |
2.2.6 紫外诱变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2.3.1 菌种复壮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2.3.2 离子束诱变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2.3.3 紫外诱变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 第38-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3.1.1 菌种 | 第3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3.1.3 培养基配方 | 第39页 |
3.1.4 单因素实验 | 第39页 |
3.1.5 正交实验 | 第39-40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3.2.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3.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碱性蛋白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46-5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4.1.3 碱性蛋白酶粗酶提纯 | 第47页 |
4.1.4 碱性蛋白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47-48页 |
4.2 酶学性质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4.2.1 碱性蛋白酶分离纯化 | 第48页 |
4.2.2 酶的最适温度 | 第48-49页 |
4.2.3 酶的最适pH | 第49页 |
4.2.4 酶的pH稳定性 | 第49-50页 |
4.2.5 酶的热稳定性 | 第50页 |
4.2.6 酶的抗氧化性 | 第50-51页 |
4.2.7 金属离子对碱性蛋白酶的影响 | 第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