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1.4.2 对比分析法 | 第17页 |
1.4.3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7-18页 |
2 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8-22页 |
2.1 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立法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2.1.1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立法保障 | 第18-19页 |
2.1.2 完善黑龙江省低碳经济法规体系的需要 | 第19页 |
2.1.3 为我国低碳经济立法提供经验积累 | 第19-20页 |
2.1.4 为区域低碳经济立法提供范例 | 第20页 |
2.2 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立法的可行性 | 第20-21页 |
2.2.1 立法空间充足 | 第20-21页 |
2.2.2 良好的政策基础 | 第21页 |
2.2.3 相关法规基础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立法的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3.1 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立法的现状 | 第22-24页 |
3.1.1 低碳经济法规制定现状 | 第22页 |
3.1.2 相关法规制定现状 | 第22-24页 |
3.2 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立法存在的不足 | 第24-26页 |
3.2.1 低碳经济法规缺失 | 第24页 |
3.2.2 缺少低碳经济激励机制 | 第24-25页 |
3.2.3 缺少推进低碳科技创新的制度 | 第25页 |
3.2.4 行政处罚力度不够 | 第25-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国外低碳经济立法实践与启示 | 第27-36页 |
4.1 国外低碳经济立法实践 | 第27-33页 |
4.1.1 英国低碳经济立法实践 | 第27-29页 |
4.1.2 日本低碳经济立法实践 | 第29-30页 |
4.1.3 美国低碳经济立法实践 | 第30-32页 |
4.1.4 德国低碳经济立法实践 | 第32-33页 |
4.2 对国外低碳经济立法实践的借鉴 | 第33-35页 |
4.2.1 制定低碳经济法规 | 第33-34页 |
4.2.2 立法中引入经济激励制度 | 第34页 |
4.2.3 制定鼓励低碳科技创新的制度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完善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立法的建议 | 第36-45页 |
5.1 明确促进低碳科技创新的立法目的 | 第36页 |
5.2 确立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立法原则 | 第36-39页 |
5.2.1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6-37页 |
5.2.2 渐进发展原则 | 第37页 |
5.2.3 加强地区合作原则 | 第37-38页 |
5.2.4 促进科技创新原则 | 第38-39页 |
5.3 构建法律制度 | 第39-42页 |
5.3.1 经济激励制度 | 第39页 |
5.3.2 省内城市碳排放评价考核制度 | 第39-40页 |
5.3.3 公众参与制度 | 第40-41页 |
5.3.4 碳排放黑名单制度 | 第41页 |
5.3.5 低碳技术创新奖励制度 | 第41-42页 |
5.4 明确法律责任 | 第42-44页 |
5.4.1 明确处罚方式 | 第42-43页 |
5.4.2 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 第43页 |
5.4.3 扩大责任主体范围 | 第43-4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