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伊通满族自治县社区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目的第9-10页
        1.1.3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状况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状况第11-13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3-16页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6-19页
    2.1 相关概念第16-17页
        2.1.1 社区第16页
        2.1.2 社区管理第16页
        2.1.3 社区管理模式第16-17页
        2.1.4 少数民族社区管理模式第17页
    2.2 理论基础第17-18页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17页
        2.2.2 社区服务理论第17-18页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18页
        2.2.4 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第18页
    2.3 本章小结第18-19页
3 少数民族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第19-22页
    3.1 管理主体的特点第19页
    3.2 管理内容的特点第19-20页
    3.3 管理方式的特点第20页
    3.4 管理过程的特点第20-21页
    3.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4 国内外社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第22-26页
    4.1 对国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的经验分析第22-23页
    4.2 对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管理模式的经验分析第23-24页
        4.2.1 对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社区管理模式分析总结第23-24页
        4.2.2 对广州凤阳街民族社区的分析第24页
    4.3 国内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的启发第24-25页
    4.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5 伊通满族自治县社区管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6-32页
    5.1 伊通满族自治县社区管理模式的现状第26-27页
        5.1.1 伊通满族自治县社区管理模式的历史背景第26页
        5.1.2 伊通满族自治县的社区分布情况第26页
        5.1.3 伊通满族自治县的社区管理主体第26-27页
        5.1.4 伊通满族自治县社区管理的机制第27页
    5.2 伊通满族自治县社区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第27-30页
        5.2.1 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第27页
        5.2.2 对社区居民的访谈调查第27-28页
        5.2.3 对居民的问卷调查第28-29页
        5.2.4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总结第29-30页
    5.3 本章小结第30-32页
6 伊通满族自治县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第32-36页
    6.1 影响因素的总体表现第32页
    6.2 经济因素对社区管理模式的影响第32-33页
    6.3 民族因素对社区管理模式的影响第33-34页
    6.4 居民的参与情况对社区管理模式的影响第34-35页
    6.5 文化传统因素对社区管理模式的影响第35页
    6.6 本章小结第35-36页
7 伊通满族自治县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第36-41页
    7.1 伊通满族自治县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第36页
    7.2 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第36-38页
        7.2.1 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提出第36-37页
        7.2.2 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第37页
        7.2.3 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第37-38页
        7.2.4 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第38页
    7.3 新型社区管理模的构建基础、可行性以及现实意义第38-39页
        7.3.1 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基础第38-39页
        7.3.2 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可行性第39页
        7.3.3 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第39页
    7.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8 优化伊通满族自治县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措施第41-46页
    8.1 改善落后的经济基础第41-43页
        8.1.1 加强经济投入第41页
        8.1.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第41-42页
        8.1.3 构建奖励机制第42-43页
    8.2 增强民族意识,宣传文化传承第43页
        8.2.1 增强民族意识第43页
        8.2.2 宣传文化传承第43页
    8.3 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第43页
    8.4 培养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第43-45页
    8.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附录第50-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社会救助水平评价研究
下一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研究